
将九州洼月季旅游景区打造成聊城东部文旅新支点的思考
■ 王玉武 蒋勇
旅游是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交流互鉴的重要渠道,是发展经济、增加就业的有效手段,也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产业。当前,我国文旅产业呈现高质量发展态势,各地依托资源禀赋,加速推进特色文旅项目开发。我市准确把握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密不可分的关系,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让越来越多游客和本地群众,感受到江北水城的自然之美和文化之美。
九州洼月季旅游景区于2019年5月开园纳客,2024年12月获评国家4A级旅游景区,是省级文明旅游示范单位。在文旅兴市大背景下,将九州洼月季旅游景区打造成聊城东部文旅新支点,面临着新机遇,也要克服困难、应对挑战,目前景区在资源整合、资金保障、收益分配等方面不断尝试创新探索。
在区域协同发展层面,项目锚定聊城东部文旅新支点定位,通过产城融合模式撬动周边配套建设升级,激活商业金融、康养医教、互动体验、交通路网、餐饮住宿等关联产业链条,优化文旅资源配置效率,推动城市经济多极增长格局形成。在产业创新层面,探索“国资引导+多元融资”轻资产运营模式,破解传统重资产文旅项目发展桎梏,为花卉主题类景区打造可复制样板,助推行业投融资体系向市场化、专业化转型。在运营效能层面,聚焦全链条赋能景观提质、项目开发、服务升级三大工程,构建差异化竞争格局,在丰富全域旅游业态、重塑城市文化IP等方面形成长效机制。在风险管控层面,通过创新政企合作,有效隔离国企投融资风险,以市场化运作实现资产保值增值,实现经济社会效益有机统一。
景区以创新为驱动,以品质为核心,全面整合文旅资源,努力推出具有原创性、时代性、专业性的基础研究成果。从文化艺术展览到节庆民俗演绎、创意革新;从休闲娱乐到研学教育的深度策划、知识传递;从美食体验的味蕾盛宴、文化交融,再到夜间旅游的光影梦幻、夜间经济激发,全方位打造出丰富多元的文旅生态圈。例如,2025年开展的“蛇来运转”新春嘉年华活动,涵盖领域广泛,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深度融合,丰富景区业态、营造文旅新场景,活跃假日旅游氛围,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指数。活动期间,揽获海量游客,市民游客热情参与,社会各界高度认可,省、市级媒体聚焦报道,山东卫视、山东文旅、山东新闻等频道,媒体矩阵联动传播,浏览量破千万次。
将九州洼月季旅游景区打造成聊城东部文旅新支点,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形成突破:一是创新资本运作模式的具体实践,重点是如何与知名文旅企业合作,引入社会资本,实现联合运营、共谋发展。二是着力剖析“旅游+”多产业融合的推进措施,重点分析景区如何通过节庆活动、赛事引流、互动体验等方式,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融合,丰富业态,提升经济效益。三是积极探索政府政策支持的实施路径,重点探讨景区如何争取政府在金融普惠、拉动内需、消费扩能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并制定长期发展规划。
(作者单位:聊城高新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本文系聊城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改革创新促高质量发展研究”专项课题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NDKT2025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