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文化在文旅融合中的发展路径

■ 张阳

大运河是我国南北方交流的重要渠道,在我国文化传承和历史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新时代背景下,为运河文化的传播和创新注入新的活力,让古老的运河文化在文旅融合中焕发出新的时代文化内涵和旅游活力,是当前面临的重大课题。

挖掘文化核心资源,塑造运河特色品牌

文旅融合背景下,有关部门要系统性挖掘和梳理运河文化的核心资源,建立健全丰富的文化资源数据库,对现有的运河非遗项目和文化内容进行分类保护与开发,形成科学化和系统性的品牌定位。在此基础上,要不断强化文化转译能力,借助文创产品开发以及形象IP设计等多元化手段使古老的运河文化焕发出新的时代活力。

以扬州为例,当地通过整合漕运文化、盐商文化与园林文化,打造“古运河”主题品牌,不仅开发出“运河礼物”等系列文创产品,还打造了集博物馆、体验馆、非遗工坊于一体的文旅综合空间,通过讲好地方故事、强化视觉识别与传播设计,成功把文化内核转化成旅游吸引力,形成一种可识别、可消费、可持续的城市文化品牌体系。

打造沉浸文旅场景,增强运河体验价值

在文旅融合的大环境下,文化体验形式正逐渐从静态展示向动态沉浸转变,运河文化的传播同样如此。要依靠运河水系和古镇街区的空间结构,采用场景化重构、叙事化设计、技术化赋能等方法构建沉浸式体验系统,让游客不只是“看得见风景”,还能够“进入故事”当中。

例如,杭州“桥西历史文化街区”项目将光影技术和AR导览系统相结合,打造出“穿越运河”互动式体验路线,游客可以借助数字设备感受漕船穿梭、商贾往来的历史场景,这种沉浸体验激发了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运用剧场化手段设计实景演艺、夜游项目,也成了提升文化传播力和旅游转化率的有效途径。文化在沉浸过程中变得鲜活起来,游客也在参与过程中成为文化的一部分。

深化区域协同联动,推进品牌一体建设

弘扬大运河文化,需突破城市界限,强化区域协同创新。现阶段,许多城市在开发运河文旅资源时,暴露出信息割裂和同质化竞争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运河文化发展的整体效能。针对这一问题,要基于科学完备的顶层设计,建立健全系统性的区域协同平台,实现信息共享、资源共建以及品牌共推。

在“京杭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过程中,苏州、杭州、济宁等地联合举办运河文化节、非遗大集和主题文旅月等活动,统一视觉标识系统与宣传口径,共享文创资源和传播平台,让品牌传播力和整体识别度得到明显提升。同时,探索“运河研学”等跨域产品线,推动游客流动和文化传播实现同步拓展。通过区域协同,既提升了文化资源的整体效能,也增强了运河文化作为国家文化符号的系统表达力和国际传播力。

综上所述,运河文化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要结合新时代背景下文旅融合特点与需求,充分整合文化资源,创新运河文化传承路径。同时,要认识到政策机制、文化平台以及新兴技术对运河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积极意义,探索更具时代感、针对性和创新性的运河文化传承发展路径,推动运河文化实现文化价值、经济效益与社会认同的多重统一。

(作者单位:聊城大学东昌学院,本文系2025年度聊城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两河文化研究”专项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ZXKT2025234)

2025-06-26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72038.html 1 运河文化在文旅融合中的发展路径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