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学术思想的传承与重塑

■ 李海龙

季羡林先生是中国20世纪的学术大师之一,他的学术思想与精神风范影响深远。聊城丰富的文化沃土哺育了季羡林,促进了季羡林学术思想的形成。因此,深入挖掘季羡林学术思想与聊城地域文化之间的同源性和依附关系,探索其在当代的传承路径与价值重塑,对推动地域性学术资源的现代化转型意义重大。

聊城独特的文化生态奠定了季羡林学术思想的基础。临清私塾教育培养了季羡林深厚的汉学功底,而运河沿岸多元文化的激烈碰撞,则催生了他的跨文化认知能力。在《留德十年》中,这种地域文化底色与国际化学术视野的统一与整合,形成了季羡林“以地域出走于世界”的研究视野与路径。这对于今天区域文化建设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季羡林学术思想与现代性之间存在多重对话。在方法论层面,他巧妙地将乾嘉学派的实证传统与德国兰克学派的批判方法相融合,开创了“新考据学”体系,为古籍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参考。在价值论层面,他在《牛棚杂忆》中对知识分子精神谱系的重构,有效地诠释了“学术伦理第一”的理念,对当代学术环境中学术规范的建设具有重要的警示意义。此外,他在东方文学研究中所提出的“审美现代性”理论,为区域文化遗产的现代阐释提供了新的方法论支持,有助于重新审视和探索区域文化的独特价值。

构建季羡林学术思想传承体系,需要多维协同发力。首先,构建数字博物馆,实现对季羡林学术资源的智能联结和永久保存,为学术研究提供丰富、便捷的资源库。其次,培养新一代学术人才,以聊城市“羡林学者培育工程”为依托,着力培育具有区域特色的学术流派,为学术传承注入新鲜血液。第三,打造学术殿堂,升级改造临清季羡林纪念馆,使其成为学者和公众纪念先人、进行学术交流的重要场所。同时,依托高校,设立“羡林论坛”,定期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举行学术讲座,促进学术思想的交流与碰撞。第四,充分运用现代传播手段,制作高质量纪录片,以较为直观的方式呈现季羡林学术生活和精神世界;开发知识图谱小程序,将季羡林的学术成果、学术思想,以较为简单化的方式呈现给大众。第五,依托“一带一路”文化交流机制,举办国际学术研讨会,积极推动《季羡林全集》外译工作,构建全球性学术传播网络,提升中国学术的国际影响力。

季羡林学术思想的当代价值,集中体现在实现传统学术资源的现代转化上。聊城可以借鉴季羡林跨学科交流的相关经验,打造运河文化研究基地,充分挖掘运河文化内涵;以季羡林的“东方文化复兴论”来打造地域文化阐释体系,为聊城地方文化承继与发展提供学理支撑;把季羡林“学术即人生”精神充分融入教育事业当中,教育青年学者树立严谨的治学态度,培养学术素养。

季羡林学术思想决不是静态的文化标志,而是应当在地域文化因子和时代要求相交汇的动态过程中,逐渐完成创造性的转化,这不仅是对季羡林学术精神创造性继承和重构的过程,更是聊城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作出地域文化价值贡献的一个重要路径。

(作者单位:聊城大学东昌学院,本文系2025年度聊城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季羡林研究”专项课题“季羡林学术精神的当代赓续与价值重塑”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ZXKT2025263)

2025-06-26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72039.html 1 季羡林学术思想的传承与重塑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