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繁森精神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探索
■ 常斌
孔繁森精神诠释着爱国、敬业、为民等崇高价值,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度契合。将孔繁森精神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对于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打造具象化课程育人体系,筑牢精神认知根基。小学低年级开设“繁森故事绘本课”,借助生动图画搭配简洁文字,呈现孔繁森童年劳作、关爱他人的事迹,帮助学生形成直观印象。中高年级开设《孔繁森精神解读》校本课程,依托“援藏日记”等素材阐释精神内涵与时代价值,将抽象精神转化为可感知的成长指引。各学科教学融入孔繁森精神:语文课上品读他写给母亲的信,引导学生写下“暖心话”;劳动课举办“繁森小能手”比赛,模拟其收拾行李、修补衣物的场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学科知识学习的交融。
搭建体验式实践育人平台,强化精神践行能力。组织“繁森足迹”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模拟孔繁森援藏场景,体悟其奉献精神;开展与西藏小学结对的书信活动,增进学生对边疆地区的了解。设立校园“爱心驿站”,组织学生参与义卖活动,将所得款项用于帮助有需要的同学或支持社区公益事业,引导学生把孔繁森精神转化为实际行动,在实践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营造沉浸式校园文化生态,培育精神情感认同。打造孔繁森精神主题校园,建设“繁森故事角”“成长时间轴走廊”,陈列其使用过的物品复制品,以实物叙事增强代入感;校园广播每日播放“繁森语录”及相关故事,形成全天候文化浸润;开展“繁森小榜样”评选,表彰践行孔繁森精神的学生,树立学习典范;创作“繁森精神舞台剧”,让学生沉浸式体验角色以引发情感共鸣。校园处处彰显孔繁森精神,学生于潜移默化中接受熏陶。
建立家校社协同评价反馈机制,促进精神内化于心。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中,精心增设“孔繁森精神践行”指标,除日常助人行为、公益活动参与情况外,还涵盖学生志愿服务时长、帮扶困难同学的具体事例等,切实将抽象的价值观要求转化为清晰可量化的行为标准。家长深度参与“亲子任务包”活动,细致记录学生在家主动承担家务、关心家人、参与家庭公益讨论等表现,及时反馈给学校;社区积极提供老党员口述史、当地公益项目案例等丰富资源,从社会实践表现、社区服务态度等方面参与对学生的评价。通过共同构建学校、家庭、社区紧密协作、多方参与的立体评价网络,运用科学设计的问卷调查、深入剖析学生成长记录等方式,持续追踪教育效果,并根据小学低年级、高年级及中学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和心理特点,灵活调整教育策略。
深化地域化红色资源整合,拓展精神传承路径。与孔繁森同志纪念馆、故居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打造“线上+线下”研学课程,借助VR技术逼真还原其工作生活场景,实现沉浸式教学体验。深度挖掘聊城本土文化资源,将鲁西忠义传统、革命老区精神融入孔繁森精神,用当地方言生动讲述他的故事,创作木版年画、剪纸等特色作品。
(本文系2025年度聊城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孔繁森精神研究”专项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ZXKT2025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