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思政课人文与科技融合路径探析

■ 范晓雪 梁飞

随着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迅猛推进,人文教育与科技教育的融合成为高校思政教育的新课题。“大思政”视域下的人文与科技融合既是立德树人的内在要求,也是服务教育强国战略、培养新时代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任务。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民办高校在数字时代背景下如何满足人才培养新要求,并在“大思政”视域下实现人文与科技的深度融合,已成为其思政课教学亟需破解的重要课题。

当代大学生成长于数字时代,网络媒体、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塑造了大学生的数字生存状态。这种数字生存,一方面提供丰富资源和学习机遇,另一方面泛滥的信息和虚拟空间也带来多元价值冲击和信息茧房等问题。而传统思政课堂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容易脱离学生生活,难以有效应对多元观念冲突。

“大思政”理念强调思政教育与其他教育要素协同融合,科技是社会发展的生产力,人文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载体,在“大思政”理念中,科技与人文是相辅相成、有机统一的。数智时代的“大思政”要注重线上线下协同,不断推动思政课网络化、大众化。科技进步为思政课提供了在线教学、虚拟现实、大数据分析等新技术手段,人文关怀则可引领科技向善,防止技术异化。由此可见,将人文教育与科技教育相融合,有助于构建共融共生的育人生态,培养兼具技术素养和人文情怀的新时代人才。民办高校思政教育在技术应用和教育创新方面既具有优势,又面临挑战。这些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师资队伍规模小且优质思政教师匮乏;其二,专业设置偏重工科和商科,人文课程重视不足,思政课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偏低;其三,部分院校缺乏在线教学平台和资源,难以满足学生数字化学习思政的需求。

要破解上述难题,需要探索符合民办高校特色的人文与科技融合路径,将人文课程与科技平台、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使思政课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第一,强化教学内容设计。结合前沿热点将人工智能伦理、数字治理、科技公平等议题融入课堂,引导学生通过生活案例讨论技术发展的法律与道德边界及科技进步中的公平正义问题。第二,迭代教学方法。教师应灵活运用案例研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多样化手段,围绕“人文+科技”主题提高学生参与度和实效性。组织学生就人工智能伦理、科技公平等议题进行案例分析和辩论,将理论与现实结合,培养批判思维;运用情境再现等体验式教学让学生身临其境;通过VR技术营造沉浸式场景,实现课堂从灌输式向互动式的转变。第三,数智技术融入教学。合理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并建设数字化资源库和在线平台,共享教学内容,利用大数据精准推送学习资源。借助VR/AR技术再现红色历史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通过智能终端促进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打造沉浸式课堂。第四,完善评价机制。评价体系应兼顾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注重过程与结果考评,通过案例分析、调研报告等方式评估学生对科技伦理问题的认识和批判思维能力,而非局限于书本知识。利用在线平台和大数据跟踪学生学习进度和思想动态,实现精准评估,并借助信息化手段反馈学生的表现,及时改进教学设计。

总之,民办高校思政课实现人文与科技融合,才能“破圈出圈”,切实提升育人实效。

(作者单位:青岛恒星科技学院、山东建筑大学,本文系山东省教育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话教学创新研究M2023128”阶段性成果)

2025-07-10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72731.html 1 民办高校思政课人文与科技融合路径探析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