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养结合打通养老服务“最后一公里”
■ 姜祥坤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如何破解日益凸显的养老、就医等问题?推动养老产业集群式发展,打通养老服务“最后一公里”,是突破养老产业发展瓶颈的有效途径。
2013年9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首次提出“医养结合”概念,明确指出要促进医疗卫生资源进入养老机构、社区和居民家庭,推动医养融合发展。2024年12月,国家卫生健康委、民政部、国家医保局、国家中医药局、国家疾控局联合发布《关于促进医养结合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旨在通过促进医养结合服务高质量发展,推动实现健康老龄化,不断增强老年人健康养老的获得感。近年来,各省、市持续加大医养结合服务供给力度,相继出台一系列硬核政策措施,为完善养老服务体系提供了坚实支撑。
让养老有“医”靠,绘制最美“夕阳红”新画卷。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坚持公益性不动摇,是公立医院责无旁贷、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公立医院应立足本地实际,察民情、解民忧,融合医疗和养老资源,参与医养结合服务,打造医养结合新模式,为解决养老问题提供新思路。一是充分利用现有设备、技术等医疗资源,根据老年人康养特点,遵循多维度专业标准体系,优化改造软硬件设施,提升医养结合服务新功能。比如,医疗床位可根据老年人健康需求而转换,在康复期间,床位功能由医疗转为养老,为老年人提供便利、舒适的医疗和养老服务。二是建设专业化团队服务体系。围绕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特殊需求,组成包括医师、护士、康复人员、养老护理员等在内的专业化服务团队,为老年人提供预防保健、疾病诊治、康复护理、长期照护等全流程的健康服务,着力提高老年人生活及康养质量。三是推进“互联网+医养结合”。在医疗、养老服务信息上,打通数据库,实现数据共享。利用现有平台,实现院内老年人医疗与养老服务信息互联互通。支持开展远程诊疗等服务,探索人工智能在老年人健康监测、康复护理指导等方面的应用。
公立医院参与“医养结合”服务,痛点何在?一是资源不足。面对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公立医院有限的医疗资源难免捉襟见肘,有时医疗资源还会被非必要需求挤占。比如一些老年人患慢性病后长期占用床位,会让本已紧张的医疗资源变得愈加不堪负载。二是人才缺失。在专业人才方面,不仅招人不易,而且留人更难。服务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工作对年轻人明显缺乏吸引力,导致老年康复护理、医养照护与管理、老年医学等各类专业人才供给不足。三是配置不均。对一些公立医院来说,老年人医疗、康复、护理所需专业设备与技术存在配置差距,导致患病老年人只能跨区域就诊。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安、老有所乐,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通过医养结合创新发展,全力打通养老服务“最后一公里”,可以提升健康养老服务质量,谱写银龄生活幸福美满新篇章。
(本文系2025年度聊城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健康聊城理论与实践研究”专项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ZXKT2025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