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级公立医院绩效管理导向性研究

■ 闫向红

当前大部分公立医院主要采用自上而下的绩效方式,各部门和各岗位的工作人员采用统一的绩效指标,无法准确反映出部门和岗位的职责,不能体现差异性,造成绩效评价工作流于形式,无法体现绩效管理的导向作用。

三级公立医院考核中遇到的绩效问题:一是公益性弱化,二是指标不完善,三是激励作用不凸显,四是绩效考核以核算为主,未向管理充分转变。作为“指挥棒”,导向性研究课题通过构建“目标价值数据”三位一体的新型绩效管理体系,融合现代医院管理理论、信息化技术及多院区协同机制,探索符合中国式现代化要求的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路径,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一院多区”绩效改革范式,体现医院绩效管理的导向性,可为深化医改、提升公立医院运营效能及服务品质提供理论与实践双重支撑。

首先,根据区域卫生规划和医院自身特点,明确医院在医疗服务体系中的功能定位,将公益性目标纳入绩效管理体系,加大对基本医疗服务、公共卫生服务、应急医疗救治等指标的考核权重,通过绩效管理引导医院资源向薄弱环节和关键领域倾斜,加强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建设,提高医疗资源的公平性和可及性;另外,政府相关部门应出台政策,明确三级公立医院绩效管理的导向和要求,引导医院落实公益性,推动医改政策落地,为绩效管理改革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政府部门还要增加对公立医院的财政投入。

其次,构建多维指标体系。基于医院战略目标,从医疗质量与安全、运营效率、患者满意度、科研教学、可持续发展等维度入手,构建全面、科学的绩效指标体系。例如,在医疗质量方面,增加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抗生素合理使用等指标;在科研教学方面,纳入科研项目数量、论文发表质量等指标,动态调整指标权重等。结合医改政策变化、医院发展阶段和社会需求,定期对绩效指标权重进行动态调整,确保绩效管理导向与医院发展需求相适应。

再次,优化薪酬分配制度。建立以岗位价值、技术难度、风险程度、服务质量等为核心的薪酬分配机制,将绩效考核结果与员工薪酬紧密挂钩,体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另外,还要拓展职业发展空间,将绩效考核结果作为员工晋升、职称评定、培训学习的重要依据,为员工提供多元化的职业发展通道,激发员工的工作动力和创新活力。

建设完备高效的绩效管理信息系统,通过整合医院HIS、LIS、PACS等信息系统数据,构建统一的绩效管理信息平台,实现数据的自动采集、分析和处理,提高绩效考核的效率和准确性,为绩效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实现绩效管理的精细化和智能化。在此过程中,可通过培训、交流等方式,提高信息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确保绩效管理工作的有效实施。

(本文系2025年度聊城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健康聊城理论与实践研究”专项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ZXKT2025296)

2025-07-17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73109.html 1 三级公立医院绩效管理导向性研究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