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深度融合,让“两河明珠”更璀璨

■ 魏振英

黄河雄浑,奔涌着华夏文明的豪迈气魄;运河蜿蜒,流淌着千年历史的厚重韵味。两大水系在此激荡交融,孕育出“两河明珠”聊城。当前,聊城文旅融合步履铿锵,以“深”为要,向着未来大步迈进。

深挖文化内涵,推动历史文脉“活态传承”。聊城的文化宝藏如同镶嵌在黄河与运河之间的璀璨明珠,承载着千年的历史记忆与人文底蕴。一是建立文化资源深度梳理机制。依托聊城“两河明珠”的独特区位,系统梳理当地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宋代铁塔、明代光岳楼等,采用“历史脉络+空间分布+价值评级”三维分类法构建数据库,运用数字技术修复古建筑;完善非遗保护体系,为项目及传承人提供资金支持,以“传承谱系—工艺特色—市场潜力”评估体系推动杂技、剪纸等非遗传承,将历史底蕴转化为可感知、可体验的文旅元素。二是建立文化活态利用机制。打破传统观光游局限,以沉浸式、体验式项目推动文旅深度交融,将数字技术深度融入历史场景复原,打造虚拟游览运河古都、探秘黄河文化的线上体验项目,开发互动性强的文旅产品,推动文化遗产从静态保护向活态利用转型,创新形式讲好聊城故事。三是构建文化协同治理机制。构建“政府—社区—市场”三方协同治理机制,政府统筹规划、社区凝聚群众、企业创新产品,激发全民参与,形成“保护—开发—传播”闭环,让市民游客成为文化传承的参与者与传播者。构建“活态传承”的文化生态链,形成历史文脉传承与文旅融合发展的深度共生格局。

深化产业融合,为文旅融合注入活力。聊城以“文旅+”与“+文旅”双向驱动,打破产业壁垒,推动文旅与多领域深度融合,催生“化学反应”,激活文旅产业新业态。一是“文旅+乡村”勾勒田园诗画引客来。依托黄河故道与大运河资源,聊城打造田园综合体与特色村落,将农耕文化、运河文化转化为旅游体验,游客可体验插秧、蔬果采摘等农事活动,在特色村落入住民宿、制作传统手工艺品,让乡村成为“诗与远方”的文旅新地标。二是“工业+文旅”使传统工艺焕新生。以东阿阿胶工业旅游区作为典范,将工业生产转化为沉浸式体验,游客在此参观阿胶生产线,亲手制作阿胶糕,了解千年工艺传承,工业场景变身“网红打卡地”,实现生产价值与文化体验的双重升级。三是“文旅+科技”让数字赋能创未来。以科技为翼,推动聊城文旅产业智慧化转型,通过大数据定制个性化线路,搭建“智慧旅游云平台”,实现“一部手机游聊城”,运用AR/VR技术打造沉浸式场景,依托5G与算力构建智能导览系统,结合人工智能创新运营模式,线上线下联动引流,激活文旅消费潜力。

深耕服务创新,为文旅融合提升品质。优质服务是文旅融合发展的“金名片”。聊城始终以游客需求为导向,全方位提升文旅服务质量,注重多维度协同发力,将服务优势转化为产业竞争力。一是加大投入完善基础设施。优化交通线路,增设停车场、升级公厕,打造舒适便捷的旅游环境,完善景区内交通标识、无障碍设施,推进智慧旅游服务,利用网络智慧平台实现门票预约、导览、投诉等功能,景区设置智能设备提供便捷服务。二是聚焦特色服务供给。突出“水城”特色,优化服务细节,升级水上交通服务,完善亲水安全保障,科技赋能文化,实现东昌湖“文化主题游船”与“聊城画卷”水舞光影秀双项目联动,打造聊城沉浸式文旅新地标,构建夜间消费集聚区,用服务擦亮“夜享水城”品牌,对铁塔商圈、米市街、月季里等特色街区进行提升改造,激活城市夜间消费“烟火气”。三是提升服务人员素养,开展标准化职业道德与服务技能培训,打造出一支懂文化、会服务、善经营的复合型旅游人才队伍,为文旅融合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文旅融合“深”向未来,既是聊城的发展机遇,也是时代赋予的使命。聊城将执笔蘸取黄河墨、运河韵,在时代长卷上绘就绚丽多彩的文旅融合新篇章。

〔2024年度山东省委党校(行政学院)系统课题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2024XTN148〕

2025-07-24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73487.html 1 文旅深度融合,让“两河明珠”更璀璨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