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动非遗活态传承与文创产业创新发展
■ 苗艳红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聊城拥有12项国家级非遗、88项省级非遗、356项市级非遗,构成了独特的文化资源宝库。这些非遗技艺不仅是历史记忆的载体,更是城市精神的内核。当前,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浪潮中,聊城非遗亟需通过与文创产业的深度融合,实现从“静态保护”到“活态传承”的跃升,为聊城建设“中国文旅名城”注入新动能。
非遗与文创“精妙融合”,激活文化IP新价值。一是深化非遗元素创意转化。推动临清贡砖工艺与现代家居、茶具设计结合,开发“运河砖韵”系列陶泥制品,将砖体的“阳刚之气”转化为兼具实用与美学价值的文创商品。支持葫芦雕刻匠人与灯具设计师跨界合作,运用镂空技艺与光影技术,打造“鲁西田园”主题新中式灯具,融入民宿、城市书房等场景。二是进行数字化采集。开发可佩戴音频装置、数字藏品等,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版权保护与价值流通。例如,将光岳楼斗拱结构转化为数字模型,发行“运河建筑记忆”系列NFT藏品。依托“江北水城·两河明珠”品牌,设计非遗主题帆布包、文具等衍生品,植入漕运故事、古建纹样等元素,推动非遗在日常消费场景中“可见可触”。
非遗与研学“深度融合”,构建文化体验新场景。一是打造“非遗+研学”立体生态。在东昌府区试点“非遗社区化传承”模式,将木版年画传习所嵌入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开设“朱砂拓印课堂”,由传承人担任导师,面向青少年及游客开展技艺教学,同步开发“年画文创DIY”产品。推动东阿阿胶制作技艺与康养产业融合,设计“阿胶养颜宴”制作、中医药文化讲座等研学项目,串联阿胶工坊、康养民宿,形成“技艺展示—体验制作—健康消费”闭环。二是创新“非遗+跨界IP”业态。联合电竞企业,将阳谷水浒纸牌转化为沉浸式剧本杀道具,设计“梁山好汉闯关”主题线路,结合实景解谜、角色扮演,增强游客参与感。整合临清驾鼓、黄河夯号等非遗资源,与交响乐团合作推出《运河壮歌》主题民乐演出,纳入“非遗研学夜游”项目,提升夜间文旅消费能级。三是串联乡村非遗旅游线路。以冠县郎庄面塑、莘县剪纸等乡村非遗为核心,设计“鲁西乡土美学之旅”线路,串联非遗主题民宿、手造市集、数字光影剧场,推动非遗成为乡村振兴的“文化引擎”。
非遗与文博“多元活化融合”,拓展文化传播新空间。一是构建“非遗实景剧场”。在聊城市博物馆设立“运河非遗小剧场”,定期上演山东梆子《奇错》《换妻》等经典剧目,设置“游客同台对唱”环节,通过情景演绎增强观众对鲁西戏曲文化的体验感。在聊城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开发“弦绘漕波”数字交互装置,游客拨动投影古筝琴弦时,实时生成运河流向动态图与沿岸商埠光影秀,实现“一曲古筝绘运河”的沉浸式体验。二是创新“非遗技艺展陈”。东昌府区博物馆依托东昌毛笔制作技艺,打造“毫尖触史”沉浸式展项,观众使用电子毛笔在数字屏风上书写,动态捕捉技术将笔迹转化为运河古船、会馆楹联等水墨动画,诠释“齐健圆尖”的制笔匠心。建立“流动非遗展厅”,通过巡回展览、非遗快闪店等形式,将冠县面塑、临清贡砖等技艺引入商业综合体、高铁站等公共场所,扩大非遗传播覆盖面。
(2025年度聊城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海源阁藏书文化保护传承发展路径探索”项目子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GHXM250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