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o

为基层减负 提升治理效能

■ 李娜

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基层治理作为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承担着连接政府与群众的重要纽带作用。当前,随着社会治理重心的下移和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推进,基层工作呈现出任务多元化、标准精细化、要求时效化的新特征。这种发展趋势既为基层治理创新提供了机遇,也对提升治理效能提出了新的要求。

制度供给的科学性是基层减负的基础保障。现代社会治理需要建立完善的制度框架,但制度效能的发挥取决于其与基层实际的契合程度。不同地区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资源禀赋条件等方面存在客观差异,这对制度的适应性提出了更高要求。通过建立需求调研机制,结合数据分析技术,可以更准确地把握基层工作的实际需要。在制度执行过程中,实施动态评估和弹性调整机制,有助于保持制度供给与实际需求的有效衔接。一些地区通过精简考核指标、优化工作流程等措施,为基层干部创造了更多服务群众的时间和空间。

技术应用的适切性是提升效能的重要支撑。数字化发展为基层治理提供了新的工具和手段,但技术效用的发挥需要与实际工作场景相结合。在信息系统建设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使用者的操作习惯和实际需求,注重功能的实用性和便捷性。同时要处理好技术创新与传统治理方式的关系,既要发挥信息技术在信息处理、数据分析方面的优势,又要保持面对面服务的温度。在数据采集和使用方面,需要平衡管理需求与隐私保护的关系,确保技术应用符合伦理规范。

制度与技术的协同优化能够产生叠加效应。科学的制度设计为技术应用提供了规范框架,而恰当的技术手段又能促进制度效能的充分发挥。这种良性互动体现在工作流程的优化、资源配置的改善以及服务效能的提升等多个方面。通过建立制度与技术相互促进的机制,可以实现基层工作从程序性减负向实质性增效的转变。这不仅有助于提升治理效率,更能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基层减负的深入推进需要系统思维和整体谋划。未来工作应当着重把握以下几个方向:一是完善制度供给机制,建立更加灵活、更具适应性的政策体系;二是优化技术应用模式,推动信息技术与治理需求的精准对接;三是加强干部能力建设,提升基层工作者运用现代治理工具的水平;四是健全评估反馈机制,形成工作改进的良性循环。通过这些举措的协同推进,将有助于构建更加科学高效的基层治理体系,实现从“程序性减负”到“实质性增效”的转变,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这种转变不仅是工作方式的创新,更是治理理念的升华,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基层实践中的生动诠释。

〔2024年度全省党校(行政学院)系统课题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2024XTN151〕

2025-07-24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73491.html 1 为基层减负 提升治理效能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