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全国轴承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

■ 王琳琳

我国轴承行业链条完整、门类齐全,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但在其转型升级过程中,仍存在发展瓶颈,亟待解决。深化产教融合,是产业变革的迫切需求。2023年,国家相关部门印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 年)》,推动产教融合深入发展。同年,聊城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作为牵头院校,联合148家轴承行业上下游企业,成立了覆盖五大轴承产业基地的全国轴承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为我国轴承行业转型升级提供了破局之道。

坚持实体运行,共建产业学院。共同体的建立,有助于提升产教融合效能。在共同体建设过程中,要注重建设的广度和深度,做好联合培养机制。全国轴承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设置理事会、常务理事会、秘书处、专家研究院、专项工作委员会等5个部门,其中专项工作委员会下设产教供需信息化服务、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等6个委员会,分别承担各项年度工作计划和任务目标,并设立目标绩效考核、阶段性监测机制,确保“校企、校校、企企”等成员单位供需对接的实效。同时,创建共同体信息服务共享平台,实现供需信息发布、技术与应用等信息定期及时共享;构建共同体文化体系,宣传推广共同体的理念、价值观及行为规范,扩大共同体影响力。

创新培养模式,实现深度融合。把产业与教学紧密结合,是教育机构与行业企业开展深度合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益举措。全国轴承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通过订单式培养、学徒制培养、委托式培养等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精准对接。在五大轴承产业基地建设了5个轴承产业培训中心,根据企业需求,开发教学资源包,助力企业员工专业能力提升,每年面向轴承企业开展技能提升培训不少于8场次。校企共建轴承制造相关高水平专业群,依托山东大学、聊城职业技术学院共建3个轴承制造虚拟教研室,并组建了4支高水平产教融合双师队伍和教学团队,为高质量发展输送更多优秀人才。

联合开发资源,提升培养质量。产教融合应当秉承因地制宜、因校制宜的发展方略。校企之间应共同开发专业核心课程、实践项目和教学装备,确保教学内容与行业需求紧密结合。全国轴承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开发了《轴承装配技术》《轴承检测技术与方法》《智能轴承技术》等6门专业核心课程,联合研制了高端轴承智能设计、轴承智能化组装、轴承智能化检测等6套智能化生产线教学装备,提升学生实践操作能力。通过资源共享和多元投入的方式,建设5个生产性实训基地。

开展研发合作,推动产业升级。校企共建技术创新中心,开展技术研发合作,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所在。全国轴承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在轴承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技术、高速化技术、防蠕变技术、长寿命化技术等方面,联合打造科研攻关团队,开展产品中试、生产制造、专家论坛、国际交流等项目,服务轴承产业上下游企业的技术改造、工艺改进和产品升级,协同推进新装备新产品设计开发、样机制造与测试、批量生产与应用的产业化进程。建立成果转化实体化保障机制,建成2个轴承产业孵化基地,保障相关成果孵化落地形成生产力,驱动产业链升级。

(中华职业教育社2024年度规划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ZJS2024YB46)

2025-07-24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73494.html 1 推动全国轴承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