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基层卫生诊疗能力提升为导向 探索全科医师培养新模式
■ 杜卉 渠志娟
全科医师作为基层医疗的守门人,承担着80%以上的常见病诊疗和70%慢性病管理任务,是落实分级诊疗制度、实现县域就诊率90%目标的核心力量。当前我国全科医师数不到4人/万人,基层服务能力明显不足。2024年6月,聊城市卫生健康委联合10部门发布《聊城市乡村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质增效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4—2026年)》,提出“实施新一轮乡村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质增效三年行动”,目的是针对全科医师队伍建设提能扩量。
自2014年起,本科及以上毕业或已取得执业医师资格的医师,接受3年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简称“住培”),是培养高质量全科医师的重要途径,聊城市人民医院作为国家住培基地,2014—2025年累计培养全科医师159名,为全市基层卫生人才培养作出了重要贡献。
与省内外其他培训基地一样,全科医师培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师资方面,能胜任全科教学的师资数量相对较少,教学质量也有待提高,基层实践基地带教师资缺乏系统化教学能力;生源方面,现阶段参加培训的全科医师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相对欠缺,培训质量较难达到岗位胜任要求。
为解决以上问题,聊城市人民医院探索构建“以用人单位及培训对象需求为导向,建立科学、有效的全科培训课程体系,遴选合格的带教师资,严格考核培训效果”的新模式,一是优化全科培训课程设置,提炼基层卫生服务能力核心指标,培养模式对标健康中国战略目标,通过对我市基层诊疗进行大数据分析,发现高频病种和服务短板,建立“临床场景嵌入式”课程。另外,将思政教育融入到培训中,使全科教学的课程体系更加完善。二是加强全科师资队伍建设,制定师资遴选、培训、考评和奖惩制度,强化全科师资临床思维训练及公共卫生实践的带教能力,全科师资队伍逐年扩大。三是健全教学质量评价体系,通过探索岗位胜任力评估工具,建立了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医患沟通等多维度、多指标的量化评价体系。四是严格落实全科医师的日常考核,包括日常考核、出科考核、年度考核等,并将考核结果与全科医师待遇挂钩。
通过新的培养模式,医院600余名医师取得院级全科师资培训合格证,其中68名医师取得省级及以上全科师资培训合格证,逐步建立了具有鲁西地区特色的、以基层需求为导向的全科医师培养理论框架。同时,建立适合全科教学的课程体系和考核体系,强化全科医师岗位胜任力的培养,提高基层首诊率和慢病管理水平,建立“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慢病管理”模式,从而提升基层慢病管理质量,推动分级诊疗,助力健康中国战略目标的实现。
(2025年度聊城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健康聊城理论与实践研究”专项课题成果,课题编号:ZXKT2025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