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本斋从旧军人到抗日英雄的思想嬗变

■ 王素平

马本斋出生于河北献县一个贫苦回族农民家庭,他早年投身奉军当兵,逐级升至团长,九一八事变后,因不满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毅然弃官返乡。全面抗战爆发后,马本斋在家乡组织回民义勇队奋起抗日。1938年,他率队参加八路军,当年10月,马本斋加入中国共产党。他率领的回民支队英勇善战,威名远扬,毛泽东同志称其为“百战百胜的回民支队”。

马本斋从旧军人成长为抗日英雄,其思想嬗变的因素有哪些呢?

家庭教育奠定家国情怀根基。马本斋的母亲白文冠心地善良、乐于助人,通过给孩子们讲述《岳母刺字》《苏武牧羊》《木兰从军》等经典爱国故事,培养马本斋“精忠报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信念,在少年马本斋的心灵深处播下爱国爱民的种子,使其潜移默化中建立起对英雄人物的崇敬与仰慕。日寇全面侵华,马本斋的母亲劝勉儿子:“咱们回民有句话,叫‘对恶狗用棍子,对强盗用刀子’,鬼子杀上门来了,你要是热血男儿,就替母亲拔刀上战场!你不替中国人报这个仇,就不是我儿子!”马母以坚定的立场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激励马本斋奋勇杀敌、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存亡紧密相连。被捕后,她在狱中面对日寇威逼利诱,以钢铁般的意志与敌人抗争到底,绝食九天,以身殉国。母亲的言传身教,铸就了马本斋精忠报国的精神品格。

民族危难的精神淬炼。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马本斋民族爱国意识初步觉醒。在其日记中写下:“闻东北沦陷,夜不能寐,身为军人,耻不能战”。这是马本斋对军人“保家卫国”天职的重新思考。目睹华北事变后的动荡时局,马本斋亲历了《何梅协定》带来的主权沦丧,见证了伪冀东防共自治政府傀儡政权的建立。在其1935年12月的日记中,他悲愤地写下:“偌大华北,竟容不得一方求学的净土。”这一泣血之言,既是对时局的深刻洞察,更是民族意识觉醒的重要见证。1937年秋,马本斋目睹了世代生息的乡土在日寇铁蹄下呻吟,炊烟袅袅的村庄化作焦土,此后,亲历了堂兄马庆云被刺刀挑杀、启蒙恩师锁入火屋殉难、族中长者集体遭机枪扫射的至暗时刻,家仇国恨直接催生了马本斋以血火淬炼的抗日决心。

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引导。积极坚持敌后抗战,不仅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爱国主义精神的体现,更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引导。马本斋参加马俊烈士葬礼,对中国共产党有初步认识,对党的好感与日俱增。中共中央曾派党员干部到马本斋所在部队,马本斋通过接触地下党员和进步书刊,知悉共产党是真正代表人民利益的政党。1938年在中华民族存亡之际,优秀党员刘文正受共产党的委派,怀揣团结抗战的崇高使命,奔赴冀中地区诚挚邀请马本斋共同抗日。马本斋毅然决然地接受党的纲领,率领英勇善战的回民义勇军全体将士光荣加入八路军序列,为全民族抗战树立了光辉典范。

马本斋从传统旧军人到中国共产党将领的发展历程,是一个充满辩证发展的历史过程,这一转变既非一蹴而就,也非单一因素使然,而是在内外因素交互作用下实现的。

(2025年度聊城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 “文化传承发展研究” 专项,“冀鲁豫边区红色革命英雄群体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ZXKT2025171)。

2025-07-30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73786.html 1 论马本斋从旧军人到抗日英雄的思想嬗变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