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o

数字化赋能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研究

■ 徐俊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当前,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面临着内容吸引力不足、资源分散、传承效率低等问题。国家《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等政策明确要求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本文提出的“四维八径”模式,旨在回应时代需求,通过数字化破解传承困境,构建适应新时代的文化育人体系,筑牢文化自信根基。

数字化赋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具有理论基础与现实需求。教育数字化赋能可以通过数据采集、可视化呈现、虚拟还原等方式,将传统文化元素转化为可交互、可传播的数字形态,打破时间与空间限制,提高传承的效率与覆盖面。借助数字媒体,可以从“单向传播”转为“双向互动”,提升文化认同与参与感。同时,情景创设让学习者在主动探索中建构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也符合现代教育理念。在现实需求中,部分非遗技艺、方言等,因传承人老龄化、传播渠道有限,面临失传风险,数字化可通过影像记录、数据库建设等方式实现永久性保存。这也符合新时代年轻群体倾向通过数字媒体获取信息这一潮流,避免传统文化边缘化。

数字化赋能中小学文化传承体系,有其独特的实践路径。“四维八径”融合路径,旨在构建数字化文化传承创新体系。“四维”是体系构建的支柱,“八径”是实现路径的抓手,共同指向数字化文化传承创新体系的构建目标。通过线上线下融合、校内外资源共享、数据驱动管理、成果应用转化、跨学科融合教学、校外沉浸体验、资源数字转化及创新表达推广,能够系统化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在青少年群体中的有效传承与创新发展,最终形成“传承—创新—育人”的闭环。

数字化赋能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与实践效果。数字化赋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实践收到了良好效果,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度,拓展了学习资源与时空的边界,增强了学生的理解深度与文化感知。这种创新传承的方式与实践形式,为教师提供在线培训资源,进一步丰富了教学手段,节省了备课时间,帮助其提升了传统文化素养和信息化教学能力,促进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综上所述,理论基础为数字化赋能提供了方法论支撑,现实需求则凸显了这一趋势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而应用与效果则彰显了数字化赋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有效性。三者相互促进,让数字技术真正服务于“传承—创新—育人”这一体系。这不仅有助于破解当前传统文化传承的困境,更激发了青少年对民族文化的深层认同与创新热情,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奠定了坚实文化根基。

(2025年度聊城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ZXXT2025125)

2025-07-30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73787.html 1 数字化赋能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研究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