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移风易俗 弘扬社会新风

■ 胡海洋

做好移风易俗工作,对全面提升社会文明程度、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推动移风易俗,让人民群众摆脱陈规陋习的束缚,有助于提升社会文明程度、促进社会稳定,是一项为民、利民之举,也需要全民参与、共同推进。

坚持久久为功,持续推进工作。推动移风易俗必须树立长期作战思想,注意方式方法。针对一个时期群众反映的某类突出问题或个别现象,加强专题研究和具体分析,组织力量集中攻坚、迅速化解。切实解决群众“人情债”“天价彩礼”等急难愁盼问题,将移风易俗与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相结合,使移风易俗工作真正惠及人民。

坚持文化铸魂,发扬创新精神。依托聊城市深厚人文精神资源的独特优势,将乡村传统文化中的文明节俭、追求和谐等文化精髓纳入现代基层社会治理,融入移风易俗工作。利用山东快板、小品小戏等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展现各地推进移风易俗的做法和先进典型,让新风俗深入人心。

坚持因地制宜,发挥自治作用。聊城市地处冀鲁豫三省交界处,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社情民意呈现出复杂态势,三省风俗在此交汇,给移风易俗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要充分尊重实际,实事求是地把本地婚丧领域习俗问题摸清、摸准、摸透,真实客观地掌握实际问题;充分发挥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作用,广泛发动群众以自然村为单位自行商定彩礼、嫁妆等最高限额和迎亲车队、宴席规模等婚丧活动倡导性标准,写入村规民约等自治规章,带领群众自我监督、互相监督、全程监督;充分尊重基层群众首创精神,因地制宜推广“信义积分”和“红黑榜”等正向激励和双向监督做法,激发群众参与和推动婚丧领域移风易俗的内生动力和行为自觉。

坚持试点引领,发挥带动作用。以移风易俗改革实验区建设为牵引,以点带面,构建多层级、广覆盖、重协同的移风易俗工作创新格局。打造富有本地文化特色的移风易俗品牌,推动各地广泛建立移风易俗场所,切实引导干部群众把面子放下来,把负担降下来。以长治长效为遵循,发挥宣传引导作用,充分利用市县(区)融媒体、文明实践中心、村务公开栏等宣传阵地,加大公益广告投放力度,强化正面宣传引导,营造移风易俗浓厚氛围。

坚持综合治理,健全考核机制。移风易俗工作必须以部门联动为牵引,带动全社会协同发力、共同推进,既要综合发挥宣传、组织、纪检监察、社会工作、农业农村、民政、教育等党委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作用,也要积极发挥工会、团委、妇联等群团组织与群众紧密联系的优势;既要充分发挥村、社区等基层党组织、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一线带动作用,也要积极发挥行业协会、商会等有关社会组织一线服务作用,引导社会各界群众广泛参与、助力推动。同时,建立健全移风易俗考核、评选和责任机制,切实压实各级有关部门和单位责任。

(2025年度聊城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改革创新促高质量发展”专项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NDKT2025113)

2025-08-07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74250.html 1 开展移风易俗 弘扬社会新风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