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慢性病协同防控的实践与思考

■ 李萌萌

在慢性疾病负担日益加重的背景下,传统“单打独斗”的防控模式已难以应对复杂挑战。茌平区卫健、医保等多部门联合,以问题为导向,探索构建“多维协同”防控机制,走出了一条务实高效的区域慢性病管理新路径。

机制创新:打破壁垒,构建协同新格局。针对“多头管理、资源分散”的核心痛点,创新构建“1+3+N”跨部门协同框架(“1”即区级慢性病综合防控领导小组统筹全局,“3”指政策、资源、考核三个专项组,“N”为多部门联动),并制定部门协同责任清单,明确各方职责边界与协作流程,其核心突破在于创造性采用“权限分级+数据脱敏”模式,在确保隐私安全前提下实现医保报销数据与疾控监测数据的首次有限联通,为精准防控奠定基础;依托现有“健康聊城”平台及微信公众号,避免重复建设,显著降低了实施成本。

基层赋能:精准施策,提升服务可及性。研究直面基层能力不足与居民参与度低的问题,设计了一系列“接地气、易操作”的干预措施。采用Excel数据透视表、ArcGIS Online免费版等简易工具降低基层技术门槛,并为老年群体配备纸质《健康打卡手册》,以替代复杂智能设备;通过系统培训102名家庭医生骨干与110名社区健康指导员,并编制发放含15项诊疗规范和8种沟通技巧的《基层慢性病管理标准化手册》,提升服务规范性;创新推出“健康积分超市”模式,将居民健康管理参与转化为可兑换积分(试点社区参与率跃升至62%),并将“工间健康计划”参与度纳入福利积分体系(职工参与率达73%)。

应用实效:多方共赢,凸显社会价值。经过扎实试点验证,多维协同机制展现出显著综合效益。管理效能跃升,社区慢病规范管理率从65%提升至76%,高危人群漏管率下降22%,家庭医生借助移动端日均节省1.5小时,社区随访完成率提升至85%;健康行为改善明显,老年患者规范服药率从65%升至78%,居民自我管理技能掌握率提升至41%,企业职工健康食谱采纳率提高35%;社会满意度高企,试点社区患者满意度达89.2%(较基线提升24个百分点),成果实用价值获认可并将被纳入《茌平区慢性病防控五年行动计划(2026—2030)》。

茌平实践的核心启示在于:破解基层慢性病防控“适配性困境”无需依赖昂贵技术。其成功的关键在于:以问题导向务实选型,基于本地缺口(如平台接入率低、老年数字鸿沟)选择“档案电子化+简易GIS分析”低成本路径,利用微信公众号基础功能实现高效互联;实施精准干预分类施策,对老年群体采用“设备监测+人工随访”混合模式,对职业人群则采用“纸质手册+企业积分”组合策略(参与率68%);强调机制先行协同为本,明确框架与责任清单是整合资源、打破壁垒的前提。未来,茌平区将进一步扩大疾病监测种类,探索“三高共管、六病同防”,深化“三医联动”政策研究,建立长效追踪评估机制,持续优化成本效益。

(聊城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健康聊城理论与实践研究”专项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ZXKT2025337)

2025-08-07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74252.html 1 区域慢性病协同防控的实践与思考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