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o

传承武训精神 赋能乡村教育

■ 徐洪艳 陈鑫

武训是中国近代群众办学的先驱者,他身处社会底层,却对教育有着纯粹而质朴的理想,这种精神在任何时代都不会过时。武训精神以崇文重教、坚韧不拔、无私奉献、务实苦干为核心,是驱动新时代聊城乡村教育发展的宝贵本土资源。新时代,弘扬武训精神,能够有效赋能乡村教育,助力学生成长、教师发展、学校建设与乡村文化振兴。

在课程设置中嵌入武训精神。课堂是立德树人的主阵地,武训精神的传承必须深度融入日常教育教学,要在聊城市地方课程或乡土教材的修订与编写中,系统增设武训精神专题,涵盖其生平、内涵与时代价值,挖掘语文、历史、思政等学科与武训精神的契合点,发挥价值引领的“润物细无声”作用。同时,将武训精神核心理念、事迹融入校园文化墙、宣传栏、雕塑等环境设计,营造浸润式氛围。联合武训纪念馆、图书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机构,合作开发教育研学项目。

在实践活动中弘扬武训精神。可以组织教师、学生实地深度体验武训精神,常态化开展“崇文重教”“坚韧奋斗”等主题班会、征文比赛、志愿服务周活动。组织参观武训纪念馆、历史遗迹,开展“寻访武训足迹”研学实践,亲身体验其艰辛与实干精神。挖掘和选树身边践行武训精神的榜样,设置专项评价激励机制,评选表彰践行武训精神的当代“校园好少年”“好教师”,发挥身边榜样引领作用。在师德考核、评优评先中,将教师传承武训精神的态度、能力与实绩作为重要依据,引导教师成为主动传播者和践行者。

在教师培训中传承武训精神。教师是精神传承的关键主体,对教师进行系统化专业培训,将武训精神及其时代价值解读、教育教学转化策略等纳入聊城乡村教师的继续教育和岗前培训体系;开展专题讲座,帮助教师深化理解武训精神的传承路径。同时,还应深度拓展家校沟通渠道,加强多方位宣传引导,通过家长学校、线上课堂、开放日等渠道,向家长阐释武训精神价值,引导家庭培养孩子勤俭、坚韧等品质,实现家校同频共振。运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策划系列报道与专题片,宣传武训精神内涵、传承成效及典型,营造全社会尊崇教育、学习武训、支持乡村教育的氛围。

传承弘扬武训精神,赋能乡村教育,需要依托课堂教学主渠道,丰富实践活动载体,建设专业教师队伍,凝聚家校社协同合力。这不仅是激活本土文化资源、彰显聊城乡村教育特色的关键路径,更是赋能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服务乡村振兴与教育强国建设的生动实践。

(“武训精神时代价值及海内外影响研究”重大项目子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GHXM2500304)

2025-08-07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74253.html 1 传承武训精神 赋能乡村教育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