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聊城市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
■ 席凤梅 单佳
农业保险作为分散农业生产经营风险、保障农户收益的重要手段,对于发展现代农业、推动乡村振兴等具有重要意义。在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加快推进农业保险与科技的深层次融合,有助于推动农业保险从粗放式运作向精细化管理转变。
我市承保机构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将科技手段嵌入农险全流程管理体系,不断加强农险科技运用,持续提升服务质效,构建起“天、空、地”一体化农业保险服务体系。一方面通过运用遥感、人工智能、时空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从高空俯瞰监测农田空间分布和作物生长状况,通过图片采集、信息传输、数据分析,精准评估农业生产风险。另一方面通过比对遥感监测数据和保单数据,防范投保不实、理赔纠纷等道德风险。
在农业保险方面,我市尚存在一些短板,主要表现为:涉农数据尚未完全实现互联互通。农村土地确权、农户信息、农业产出等数据分散在不同政府部门,一般被视为涉密数据,不宜对外公开。农业保险数据归集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难以建立数据共享机制,产生“数据孤岛”难题,导致涉农数据没有得到有效整合,信息不对称问题加大了科技应用的难度。科技投入资金有限。一方面,我市承保机构以中小型为主,它们在经营过程中资金实力不强,造成科技创新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据部分承保机构反映,与遥感公司开展深度合作,存在收费高、资金投入大等问题,造成其经营收入减少,导致科技推广的难度增加。参与主体科技创新意识不强。部分农户受教育水平普遍不高,对于数字化接受程度有限。另外,部分基层协保员对农业保险数字化重视程度不够,还是偏向于使用纸质投保、查勘等传统方式,对于线上应用工具的功能和优势认识不到位,导致推广积极性偏低。
为此,要针对以上问题制定农业保险科技赋能提升策略,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实现涉农数据的互联互通。探索建立有效的跨部门数据共享机制,推进农险平台与农业农村、气象和应急等部门的涉农数据信息的对接,根据数据的涉密程度进行脱密处理后,依法依规共享气象灾害、农村土地确权数据、流转数据和农业遥感等信息,形成一个全面统一的信息数据库。
加大承保机构监管力度。完善农业保险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适当增加数字化指标赋分,引导承保机构充分运用科技手段开展灾害预警和风险减量服务,进一步规范农业保险承保理赔行为,促进服务效能提升,增强投保农户的获得感和满意度。加快科技与农业保险深层次融合。承保机构要加强与遥感公司的协同联动,通过对农作物数据实地采集,对农户农田的具体地理位置、实际种植范围及作物种类进行全方位核实。强化投保精准性管理。承保机构应重点审核保险标的位置、数量、权属、风险等信息,严格按照投保范围勾画投保地块,边界精度控制在1米以内,确保保险标的精准到地块。开发简单实用的App。针对广大农户,开发实用性强、操作简单的应用小程序,简化承保理赔流程,降低农户的使用门槛,农户可随时查询投保、理赔情况,有效提升参保便捷性和农户参与积极性。
(2025年度聊城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科技赋能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专项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NDKT2025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