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索聊城湿地康养旅居与乡村振兴融合路径
■ 闫倩倩
黄河奔涌,润泽聊城。湿地生态与黄河文化交相辉映,为聊城湿地康养旅居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生态为基,文化为魂,夯实滩区发展根基。聊城黄河滩区湿地资源丰富,多样的生态系统不仅孕育了东方白鹳等珍稀鸟类,也为康养旅居提供了优质的自然环境。这里既有水草丰美的湿地景观,也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阳谷的黄河夯号、东阿的阿胶文化和丰富的民俗传统,为产业发展注入了独特魅力。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滩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产业扶持政策持续加码,为“生态+文旅+康养”的融合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如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科学规划与特色路径是关键。
科学布局,产业融合,激活滩区发展活力。融合发展,规划先行。可借鉴东阿“沿黄九品”片区的成功经验,由专业团队统筹规划,划分生态保护区、康养体验区、文化展示区等功能板块,形成协同发展格局。例如,在核心湿地区域严格保护生态本底,周边布局康养度假村、农耕体验园和文化展馆,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产业融合是核心动力。在康养领域,可依托湿地生态开发森林浴、养生食疗、艾草理疗等特色项目,打造沉浸式康养体验;在农业方面,借鉴姜庄村“电商+文旅”模式,将黄河鲤鱼、黄金梨等特色农产品转化为旅游商品,提升附加值;在文化领域,通过编排黄河主题演出、开发文创产品,让游客感受滩区文化的独特魅力。
设施提质,人才赋能,强化滩区发展支撑。完善的配套设施是产业发展的保障。当前,需进一步优化交通网络,拓宽乡村道路,开通旅游专线,提升游客通达性;同时,加强水电、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实现重点区域5G网络全覆盖,为智慧旅游奠定基础。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一方面,要加强本土人才培养,通过技能培训让村民成为旅游服务、民宿经营的行家里手;另一方面,积极吸引返乡创业青年和专业团队,为滩区发展注入新思路。东阿县培育“乡村之星”、招引“好青年”的做法值得推广,既能盘活本地人力资源,又能引入先进理念。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守护黄河湿地本色。在推进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必须牢牢守住生态红线。建立健全湿地保护机制,加强环境监测,杜绝过度开发。同时,通过生态科普、环保宣传等方式,引导游客和居民共同参与湿地保护,让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黄河滩区的振兴,不仅关乎一方水土,更承载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时代使命。
聊城以湿地康养旅居为抓手,推动生态价值转化,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2025年度聊城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健康聊城理论与实践研究”专项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ZXKT2025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