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创新大有可为

■ 李保昌 魏洪江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实现大的突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从2012年的54.5%增至2024年的63.2%。农业科技创新对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是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聊城要实现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的转变,必须发挥农业科技创新优势,探索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路径。

农业科技的创新与应用具有鲜明的区域特色。对于聊城而言,农业科技创新要立足聊城农业产业实际,围绕粮食、蔬菜、畜禽、林果等特色优势产业发展需求,针对产业瓶颈和技术短板,开展精准化、特色化的科技创新。

近年来,聊城在推进农业强市建设中取得积极成效,但仍存在一些突出制约:一是农业科技支撑能力不足,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偏低,科技与产业融合度不高;二是产业链创新水平有待提升,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低,精深加工技术应用不足,缺乏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农业龙头企业;三是现代农业技术应用不充分,农业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不高,智慧农业、精准农业等新技术推广应用滞后。

为实现我市农业强市建设目标,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结果导向,发挥科技创新关键作用,多方面发力共同推动聊城农业高质量发展。

构建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聊城可依托聊城市农业科学院、聊城大学等科研院校,引进和培养一批农业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农业科技型企业,构建分工明确、协同创新、特色鲜明、重点突出的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可围绕“吨半粮”产能建设、“聊城新三宝”等农业产业,培育高产、优质、抗逆、适应性广的农作物新品种,研发集成推广节水灌溉、减肥减药、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技术,加强农产品加工技术创新,开发高附加值农产品,延长农业产业链;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推动农业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管理数据化。

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可建立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资本积极参与的多元化农业科技投入机制,建立完善以市场为导向的农业科技评价机制,加强农业科技合作,引进先进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进一步提升农业科技创新的系统化组织水平。

强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可进一步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搭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促进科技成果与市场需求有效对接,建设一批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运用并推广最新农业科技成果。(2025年度聊城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科技创新推进聊城农业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NDKT2025034)

2025-08-21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75025.html 1 农业科技创新大有可为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