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o

莘县公共文化空间打造与群众参与机制研究

■ 王国新 刘腾

公共文化空间作为现代城乡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承载着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使命,更是提升群众精神生活质量的关键载体。近几年,莘县公共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莘县经验”。

全面打造公共文化空间矩阵,加强优质公共服务供给。莘县坚持“全域覆盖、全民共享”理念,构建多层次、多样化公共文化服务矩阵。从“四馆一站”打造到村史馆建设,从燕塔景区融合发展到网红新地标打造,从“平原红色文化长廊”品牌打造到“现代农业观光休闲之路”项目规划……莘县全方位布局,优化公共服务体系,推动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形成良性发展机制。

赓续乡土文脉,筑牢精神根基,厚植公共文化空间底蕴。公共文化场馆是物质载体与精神场域的结合者,更是地方精神文脉与历史记忆的承载者。重视历史文化传承,保护生生不息的精神根脉,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为赓续乡土文脉,莘县因地制宜、深挖村史,建成乡村记忆博物馆889处;坚持保护优先,深度还原重要历史事件和重要机构旧址等革命遗迹,相继建成山东省委重建纪念馆、鲁西北革命烈士陵园等13处纪念场馆,全面打造纵贯全县南北80余公里的“平原红色文化长廊”,根植革命精神;挖掘本土非遗项目218个,并打造“非遗展厅”,通过丰富的非遗体验活动,推动非遗资源活化利用,厚植乡土文明。

活化文旅空间,赋能价值转化,提升群众参与度、幸福感。公共文化空间价值的实现,既依赖于建设,更取决于后续的持续利用与活化运营。关心“有无”的同时也要注重“效能”发挥。一是以文化人,持续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举办丰富的全民阅读、书画摄影展、公共教育培训等活动。二是以文惠民,寒暑假期间依托农家书屋、非遗展馆、文化馆开设公益托管课堂,为农忙群众解决孩子无人看管问题。三是加强文旅融合,开通文旅惠民直通车,围绕“古、红、绿、农、食”体验,开展全方位多层次休闲游,让群众“乐游莘县”;开展文化进万家、乡村好时节、四季村晚主题活动让群众“乐赏莘县”;组织啤酒节、音乐节、露营季等活动,让群众“乐享莘县”。四是联合社会力量,开展“关爱乡村空巢老人”“农商银行杯”公益项目创投等活动。用好公共文化资源是实现文化基础设施质变成文化引擎的关键,群众才能真正享受文化服务,提高幸福指数。

突破公共文化空间固有概念,激活“文化活细胞”。在体验式、社交化、数字化兴起的今天,不被定义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逐渐形成。莘县积极探索、勇敢尝试,生长出一批“小而精”“小而美”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例如,在北大教授的帮助下,培育了一批“小书架家庭”,免费提供经典图书及环保小书架,让参与家庭及周边邻里从中受益;随着“哪吒”系列电影的爆火,魏庄镇东江店村村民绘制了生动有趣的“哪吒主题墙”,并迅速成为“网红打卡地”;创新开通“文旅惠民直通车”,让“莘县人游莘县”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莘县文旅”微信公众号阅读量创下历史新高,成为点赞过万的线上文旅空间。“美、好、新”的文化空间,优化了公共服务体系,为群众带来新体验。

(2025年度聊城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文化传承发展研究”专项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ZXKT2025207)

2025-08-21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75026.html 1 莘县公共文化空间打造与群众参与机制研究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