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植未成年人法治素养土壤

■ 亓岩

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其法治素养与综合能力的提升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关键。需通过法治基石的筑牢与综合治理双轮驱动,从“立法完善—执法协同—司法创新”三向发力到强化社会协同与资源共享,构建系统化、精准化的保护体系。

构建“三位一体”专门教育体系。专门教育是矫治未成年人不良行为、预防犯罪的重要抓手,要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专门教育创新体系。打破传统教育壁垒,建立三方协同机制。家庭层面,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推广家长法治课堂,纠正重成绩轻品德的偏差,强化监护责任意识;学校层面,完善法治副校长制度,推动其参与校园治理,如制定行为规范、评估校园安全风险;社会层面,吸纳社会组织、企业参与教育服务,凸显社会力量的创新价值。三位一体模式需以法治为纽带,通过签订《家校社共育协议》、设立联合教育基金等方式,形成责任共担、资源共享的闭环。

强化社会协同与资源共享机制。破解资源分散、信息孤岛问题,需构建横向联动、纵向贯通的支持网络,加强跨部门协作,建立公安、教育、民政等部门的信息共享平台,对未成年人成长风险进行动态预警。建设法治教育数字资源库,开发VR法庭模拟、法治动漫等课程,通过“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向学校开放。同时,鼓励文化机构与互联网企业合作,如腾讯推出“青少年法治素养小程序”,以互动游戏强化法律认知。设立未成年人保护专项基金,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引导社工、心理咨询师等专业力量下沉社区。

推进专门教育精准化专业化。针对不同行为程度的未成年人,需分层施策、分类矫治。精准分级干预,建立“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犯罪行为”三级评估机制,配套差异化管理方案。如对轻微不良行为者开展心理辅导与社区服务,把严重行为偏差者转入专门学校接受闭环教育。科学设计课程,开发情景化、实践性课程体系。如广州某专门学校开设“法律诊所课”,学生通过模拟调解邻里纠纷了解司法程序,再犯率下降60%。在师范院校开设“专门教育”专业,培养懂法律、心理学、教育学的复合型教师。

完善立法保障与政策支持体系。法治基石的筑牢需以制度完善为前提,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框架下,制定专门教育法、网络欺凌防治条例等配套法规,明确各方权责。2023年《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已规定平台强制报告义务,未来可进一步细化“数字监护”规则。加强政策激励,对参与未成年人保护的企业给予税收减免、荣誉表彰等倾斜。山东省对设立“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的企业优先给予用地审批支持。同时设立未成年人保护成效指标,并纳入地方政府考核体系,可通过第三方机构定期发布“未成年人法治发展指数”,从而加强责任落实。

唯有以法治夯基固本,以教育培根铸魂,以共治凝聚合力,方能培养出有理想、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少年。这不仅是法律命题、教育命题,更是一个文明赓续的战略命题。让我们筑牢法治基石,培育出兼具法治信仰与道德底线的时代新人。

(2025年度聊城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习近平法治思想与法治聊城实践研究”专项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ZXKT2025350)

2025-08-21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75035.html 1 厚植未成年人法治素养土壤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