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下聊城“两业融合”剖析

■ 孙立娟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即“两业融合”)。这一战略部署为新时代产业转型升级指明了方向,凸显了“两业融合”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两业融合”是在技术进步、市场开放和制度创新驱动下,通过技术牵引、产业联动、链条延伸等途径,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交叉渗透,培育形成新业态新模式的融合过程。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推进,“两业融合”已成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抓手,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引擎。

目前,全市共有聊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冠县经济开发区两个省级“两业融合”试点区域,鑫鹏源(聊城)智能科技有限公司、金号家纺集团和山东嘉华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三家省级“两业融合”试点企业。我市积极探索“两业融合”发展路径,并采取系列措施全力推动“两业融合”,取得了一定成效。聊城经济技术开发区被列为省级“两业”融合试点以来,积极探索不同模式,打造了“开发区模式”。乖宝宠物采取“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个性化定制”模式,促使企业价值链进一步升级;正信集团采用“文化创意+产业链”模式,将酿造文化博物馆对外开放,吸引了一大批学生研学参观;中通集团采用“智能制造+车联网运营智慧平台”模式,成功实现产业链转型升级;蒋官屯钢管城采用“5G+工业互联网”模式,提高产品档次和附加值等。

在数字经济背景下,全面推动聊城市制造业和服务业深度融合的优化路径如下:在AI赋能的时代,深度规划布局数字化技术在制造服务业中的应用,在原有信息技术、软件开发的基础上,通过数字技术与企业先进技术融合,加快物流业、金融业等领域的服务升级,推动制造业服务体系的全面转型。促进服务业企业提升数字素养。积极推进服务业企业的数字技术创新,提高数字化水平,培养一批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高素质融合型人才。在人才培养方面,高校应设置覆盖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等领域的跨学科课程;在人才引进方面,可以通过政策创新,吸引海外高端技术人才。此外,还可以通过国际合作办学和科研合作项目等模式,吸引海外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优质资源,培养创新型人才。推行促进“两业融合”的优惠政策。通过金融、税收、财政补贴等激励政策,鼓励企业之间以产品—服务为基础进行协同创新,促进新业态发展。在制度创新层面,应加快制定“两业融合”的专项法律法规,优化市场准入机制,实施精准化的政策支持,例如针对中小企业推出“融合创新券”,鼓励其参与“两业融合”项目;在要素市场化建设方面,深化数据、技术、人才等要素的市场化改革,推动数据交易平台与区域性技术交易市场互联互通,促进数据资源的高效流通与价值释放,完善技术入股、股权激励等机制,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活力;在金融支持方面,政府需创新金融服务模式,构建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企业融资信用平台,实现企业信用信息的透明化与可追溯性,降低中小企业融资成本。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物联网、智能制造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健全政府扶持政策。建设服务制造网络,打破数据壁垒,让数据要素可以在企业间流通,为服务制造网络发展奠定坚实技术基础。

(2025年度聊城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改革创新促高质量发展研究”年度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NDKT2025088)

2025-09-09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75843.html 1 数字经济下聊城“两业融合”剖析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