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数字普惠金融须破解四大难题

■ 武雪芹

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的当下,数字普惠金融以数字技术为核心驱动力,打破传统金融服务的时空限制,为乡村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从近年的实践来看,数字普惠金融赋能聊城乡村振兴已迈出坚实步伐,但仍需破解服务下沉不彻底、产业适配不精准、风险防控不到位等难题。破解这些难题,需立足聊城乡村实际,构建“基建筑基、精准对接、产业联动、风控护航”的数字普惠金融服务体系,让金融活水精准滴灌乡村沃土。

以数字基建打通服务末梢,破解用得上难题。要把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纳入聊城乡村振兴整体规划,推动通信运营商、金融机构、地方政府三方协作,推进“5G+光纤”双网覆盖;升级改造村级“数字金融服务站”,整合农商行、供销社、村卫生室等资源,将服务站打造成集“线上贷款申请、农资电商采购、社保医保代缴”于一体的综合服务点;设计简单易懂的线上理财服务,引导农民合理规划闲置资金;针对老年农户等群体,开展“数字金融下乡”培训,通过“手把手教学、案例化讲解”,帮助农户掌握线上金融工具,真正跨越“数字鸿沟”。

以产业适配精准对接需求,破解用得准难题。金融机构应立足聊城农业产业特色,创新研发适配农业生产周期规律的信贷产品,通过灵活设置贷款期限与还款方式,打造“一产业一方案、一区域一产品”的定制化服务体系,精准满足农户多元化融资需求。如莘县推出的“大棚产业贷”“大棚升级贷”,冠县推出的“灵芝极速贷”“灵芝产业贷”等,有效帮助广大种植户、经营户解决了“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以生态构建实现产业联动,破解用得好难题。要构建“金融+产业+服务”的数字生态闭环,联合供销社、电商平台搭建“数字普惠金融赋能平台”,农户申请贷款后,可在平台获取农资采购优惠、农业技术指导;金融机构将信贷发放与农产品销售深度绑定,依托数字化平台实时追踪农产品流向,确保信贷资金精准投向产业发展环节。待农产品成熟后,平台通过整合采购商资源,为农户搭建产销对接桥梁,从而形成“贷得准、用得好、卖得畅”的闭环服务机制。

以风控创新筑牢安全防线,破解敢放贷难题。建立由政府牵头的“乡村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整合农业农村局的种植养殖数据、市场监管局的经营数据、人社局的就业数据,为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信用画像”;引入农业保险、担保机构,构建“信贷+保险+担保”的风险分担机制——如农户申请农业贷款时,同步投保种植险、养殖险,一旦遭遇自然灾害,由保险公司先行赔付,降低金融机构信贷风险;探索“美德积分贷”,将农户参与乡村治理、志愿服务的积分纳入信用评估体系,积分越高、授信额度越高,既激励农户参与乡村建设,又为金融机构提供可靠的信用依据。如临清市制定“信易贷”激励政策,推动农村美德积分转化,当年获评“信用户”“信用村”或市级信用评级A级及以上的个人,可在农行等4家银行申请“信易贷”,享受提额、降息、快速审批等优惠。

数字普惠金融赋能乡村振兴,不是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金融服务理念、模式的深刻变革。当下,数字普惠金融凭借其便捷性、覆盖面广等特性,在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中已充分彰显巨大优势,有效破解了传统金融服务乡村的痛点难点。未来,随着数字基建的完善、产品服务的创新、风险防控的加强,数字普惠金融必将成为聊城乡村振兴的“加速器”,为农业强市建设、农民共同富裕提供更坚实的金融支撑。

(2025年聊城市党校系统“改革创新促高质量发展研究”专项课题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2025XTZ046)

2025-09-09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75844.html 1 发展数字普惠金融须破解四大难题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