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源阁杨氏家族文化特征探究
■ 王薇
不同的家族有着不同的文化传统。鲁西大地上,聊城海源阁杨氏一脉,较为典型地体现了这种传统文化特征,探寻其家族脉络,有助于在一个侧面加深对海源阁文化的了解。
汉魏以来,聊城的地域文化特色鲜明,世家望族辈出,传承源远流长。明清是聊城发展的黄金期,漕运发达,商贾云集。官私教育体系完备,名门望族接踵而出。聊城杨氏先祖为秦人,自秦迁陕华阴,复徙晋洪洞,明代移民迁至临清,以军功授临清卫指挥。清初迁东昌府,入聊城籍。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杨氏家族与聊城地域文化深度融合,形成了独特的家族文化。
杨氏家族有如下文化特征:
注重文化教育。杨氏族人重视教育,兆煜和以增父子都受教于聊城古代著名教育家叶葆。兆煜还曾从学于清代名儒武亿,博学通经,以增也师从叶葆十余年,奠定了汉学功底。绍和以赋诗受知于林则徐,受古文辞于梅曾亮,受经学于包世臣。
科第起家,仕宦家族。杨氏一族在明代是世袭武职,清初由武转文。兆煜童试第一,嘉庆三年举于乡,嘉庆十三年会试大挑二等为教谕。以增在道光二年进士及第后,杨氏家族成为显赫的仕宦家族。长子绍谷曾任云南大理府通判;次子绍和,咸丰二年举于乡,同治四年中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侍读、通议大夫等职。保彝以祖荫得知县。
孝悌勤俭,含仁怀义。以增远祖杨宪章为子杨国学选唐氏为妻,国学早逝,唐氏扶孤侍奉公婆三十余年,后儿、媳皆亡又抚养诸孙二十年,使杨氏家族人丁兴旺,以增请人作传念其德,其品德成家族榜样。兆煜任即墨教谕,为奉母孝亲放弃举荐,守孝两年,为家族表率。1774年聊城王伦起义后,以增祖父杨如兰查办余党时,烧掉胥役牵连万人的花名册自缚请罪,展现仁勇侠义及聊城儒家“仁义”特征。
诚厚为国,勤政廉明。以增刊印了清代国朝官箴书《牧令书》,认为治民首先要亲民,为官要有报国之心,把一邑治理好,天下就可治。他还提出多项改革措施,对河费进行调整规划。1854年战事吃紧,杨以增为节省经费裁撤宿迁粮台,得到皇上认可。在宋景诗起义围攻东昌时,绍和向科尔沁忠亲王借兵五百,连战皆捷,收复四县,解东昌之围。义和团起义,保彝上书力陈其不可恃,且论外交不宜失和,为世所重。可见杨氏家族诚厚为国的经世之心。
以“藏”为起点的学术家族。杨氏家族兼具仕宦与学术特征,尤以学术成就突出。兆煜爱好藏书、精于鉴赏,为后代播下藏书治学之种;以增著有《退思庐文存》《志学箴》《古韵分布谐声》等,精心校刊,1847年至1855年,是他学术和藏书的活跃期,对学术作出很大贡献;绍和著《楹书隅录》《海源阁书目》《宋存书室宋元秘本书目》《海源阁宋元秘本书目》,是具备文物鉴赏能力的学术专家,他擅长版本鉴定;杨保彝作《归瓻诗词抄》。
杨氏家族身上体现了鲁西地域旷直、豪放、侠义的文化性格和中原儒家思想的统一;体现了吏能与学术的统一。杨氏家族在历史发展长河中形成了优良的家族文化传统,展现出独特的文化魅力,对家族藏书起着重要的作用。
(2025年度《海源阁藏书文化保护传承发展路径探索》重大项目子课题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GHXM250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