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检验结果导向的职业人群体重管理信息共享机制研究
■ 金增秀
当前,职业人群的健康管理已成为提升全民健康水平的关键环节。统计显示,我国城市在职成年人超重肥胖率已超过50%,由肥胖引发的慢性病风险及由此导致的劳动生产率下降问题日益突出。传统体重管理模式较为零散,难以应对大规模职业群体的健康需求。因此,构建以健康检验数据为基础、以信息互联共享为支撑的体重管理机制,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
健康检验结果是实现科学体重管理的“数据基石”。目前,常规体检所获取的血脂、血糖、体成分等指标多处于静态和孤立状态,未获得持续开发和动态应用。依托检验数据构建个性化健康干预模型,可系统整合基础代谢率、体脂分布、历史趋势等关键指标,并结合职业特点,生成精准的运动、营养与阶段目标建议。例如,针对内脏脂肪偏高、代谢率偏低的个体,可优先推荐高强度间歇训练与蛋白质优先的膳食方案,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一人一策”,为群体健康管理奠定标准化和数据化的基础。
信息互联共享是实现协同治理的“核心枢纽”。要打破原有数据孤岛,建立统一数据标准与安全共享机制,整合体检机构、医疗机构、企业健康管理平台及移动应用中的碎片化信息,形成完整“健康画像”。借助云平台,将检验结果解析后的方案推送至个人终端与企业端,单位可据此优化集体健康服务,家庭医生可实施动态监测与风险预警。例如,某互联网企业可通过整合员工年度体检数据与智能手环实时运动数据,为久坐办公的程序员群体定制“每小时微运动+膳食纤维强化”方案;针对货车司机等流动性强的职业群体,可依托移动健康终端实现检验结果跨区域共享,家庭医生实时调取血脂、血糖动态数据,及时调整饮食建议,解决其就医不便导致的管理断档问题。这一闭环打通了个人、企业、医疗三方链路,推动健康管理从单点干预转向系统治理,不仅提升了服务效率,也为构建全民预防保健体系提供了支撑。
该机制的建设契合国家战略方向,具备广泛的实践基础。随着电子健康卡普及、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建设日益完善,以及可穿戴设备的推广,数据采集与汇聚条件逐步成熟。然而,健康数据涉及高度个人隐私,必须通过健全法律法规与技术保障实现安全治理。建议引入区块链、数据加密等技术手段,明确数据使用边界与分级授权机制,将数据划分为公开级(如通用健康科普)、授权级(如个人基础体检指标)、私密级(如慢性病诊断记录),不同层级对应不同主体的访问权限,实现“可用不可见”的安全流转,在保障个人权利的前提下推进有限共享与合理利用。
综上,检验结果驱动、信息互联共享的职业人群体重管理模式,是健康中国战略下的科学路径与创新实践。应从数据安全、标准建设与服务融合三方面推进政策落地与示范应用,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健康治理体系构建。
(2025年度聊城市社科规划“健康聊城理论与实践研究”专项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ZXKT2025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