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繁森精神与枫桥经验融合创新浅析
■ 沈意 孔宪军
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面临矛盾多元化、需求精细化、手段数字化等新挑战,亟需以红色精神为引领、以成熟治理经验为支撑,探索更具温度与效能的治理路径。孔繁森精神“人民至上”的价值内核、“克己奉公”的担当品格、“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与“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的枫桥经验高度契合。二者的深度融合,不仅能为新时代社会治理注入精神动力,更能为聊城基层治理实践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模式。
孔繁森精神与枫桥经验虽源于不同领域,却共享“人民至上”的价值内核,这是二者融合的逻辑基础。孔繁森同志两赴西藏、扎根基层,始终把群众冷暖放在心上,用“七尺男儿生能舍己”般的无私奉献,诠释了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而枫桥经验从1963年诞生以来,始终以解决群众诉求、化解基层矛盾为出发点,在新时代更拓展出“多元共治、科技赋能、法治保障”的新内涵。二者本质上都是“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实践载体——孔繁森精神为治理提供“为什么服务”的价值引领,枫桥经验则给出“怎么服务”的方法路径,前者让治理实践更有温度,后者让精神价值更易落地。
在聊城基层治理实践中,二者的融合已展现出显著效能。作为孔繁森同志的家乡,东昌府区堂邑镇以“繁森精神”为引领,创新打造一站式矛盾纠纷调解中心,推出“N+1”调解模式与“网格员+人民调解员”两员融合机制。东昌府区柳园街道设立“社区解忧室”,组建多元化调解队伍,通过定期走访、精准排查民情,将孔繁森“扎根基层、求真务实”的作风落到实处。其形成的“小事不出楼栋、大事不出社区”的分层化解机制,契合了枫桥经验中“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的核心原则。数据显示,利民社区解忧室成立以来,累计受理各类矛盾纠纷100余件,成功调解80多件,调解成功率超75%。
二者的融合创新,催生出新时代基层治理的新范式。一方面,在治理理念上,形成“红色精神+制度创新”的双轮驱动——以孔繁森精神培育党员干部的责任意识,推动治理从“被动应对”向“主动服务”转变;以枫桥经验的多元共治机制,吸纳群众、企业、社会组织参与,构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的治理共同体。另一方面,在治理方法上,实现“精准服务+科技赋能”的有机结合——依托“线上+线下”联动模式建立民情数据库,实时感知和响应民生需求;将枫桥经验中“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的矛盾预防机制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结合,开发矛盾纠纷预测模型,实现治理需求的精准识别、服务资源的精准投送和风险隐患的精准防控,让基层治理既有“为民温度”,又有“科技精度”。
当前,聊城正加快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这需要实现精神传承与治理创新的同频共振。孔繁森精神与枫桥经验的融合,既是对红色基因的传承,更是对治理智慧的创新突破。未来,应持续推动二者在乡村振兴、社区治理、矛盾化解等领域的应用,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聊城、法治聊城注入持久动力,也为全国基层社会治理提供“聊城方案”。
(2025年度聊城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ZXKT2025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