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o

让聊城非遗在数字时代绽放光彩

■ 徐胤

我市非遗文化资源丰富、类型广泛,目前拥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2项、省级非遗项目88项、市县两级非遗项目1748项,全市已组建市县两级非遗保护管理机构和人才队伍,制定出台保护传承实施方案,设立非遗保护专项资金,统筹推进非遗文化保护传承和产业成果转化,不断提高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影响力,各类非遗文化研究机构和开发运营企业的参与,助推我市非遗文化数字化保护传承和发展传播进入了全新时期。

近年来,聊城以非遗传承中心、传习所、博物馆等为基础资源,采用数字化方式对国家级和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分类,将有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图片、声音、影像等形式加以存储,纳入“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根据各类非遗项目发展情况对数据库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进行考核评估和动态调整。同时,利用网络平台开放共享非遗公共数据,展示传播非遗知识、解读相关政策资讯。这是我市非遗和数字技术融合的初探成果,也促使越来越多的年轻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主动探索非遗文化与数字技术应用相结合的产品研发和营销推广,如魏氏柳编、茌平剪纸等多种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开通自媒体账号,直播销售非遗产品或开展短视频教学。

我市非遗文化资源以传统手工技艺类和体育杂技表演类见长,非遗产业发展侧重于文旅融合带动、助力乡村振兴等传统消费市场,在融合创意产业和数字化消费场景方面发力不足。现有非遗数据整合再应用不深、传承人老龄化和跨学科现代人才短缺、智能化数字技术与非遗内容融合创新再生产不足、市场化社会资金参与积极性低等问题是影响我市非遗数字化智能化进程的主要因素。据统计,我市现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平均年龄72岁,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平均年龄58岁,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普遍对数字技术的认知以及创作应用能力有限,导致许多优秀的非遗文化“养在深闺人未识”。

以“科技+非遗”为驱动,从非遗数据成果转化运用、多学科跨界人才培养、多部门联合保障、吸引社会资金参与等多维度构建新时代的非遗传承和传播体系,推进聊城非遗文化进入数字化、智能化时代。建议打通政府多部门的政策孤岛与数据壁垒,将非遗数字化纳入统一规划项目,形成预算共编、项目共审、绩效共评、资源公用的政府管理机制;应用数字化解析和图谱技术,重新构建形成非遗素材数字模型库,并配套区块链技术,完善非遗资源数字化管理、知识产权保护与开发利用的配套政策;凝聚非遗机构、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专家学者等各方力量合力前行,鼓励非遗代表性项目知识产权授权;打开非遗数据市场消费端,吸引社会力量注入资金,开发不受空间地域限制的非遗体验产品,通过三维动作捕捉记录古老技艺的精巧过程,利用虚拟技术放大工艺细微之处,建立表演竞技类项目标准化数字招式库和对战规则,植入游戏吸引线上线下消费者娱乐挑战,激活数字非遗的市场利益分配链,推动非遗从“活起来”向“火起来”转变,让优秀的传统非遗文化在数字时代持续绽放光彩。

(2025年度聊城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文化传承发展研究”专项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ZXKT2025149)

2025-09-25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76637.html 1 让聊城非遗在数字时代绽放光彩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