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o

孔繁森精神融入校园文化的探索

■ 邢继辉

在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教育背景下,如何将红色基因有机融入校园文化,涵养学生核心素养,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

孔繁森作为扎根高原、服务人民的本土英模,其精神内涵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高度契合——他忠诚于党、听党指挥的政治品格,对应“国家认同”;热爱人民、服务群众的公仆情怀,契合“社会责任”;甘于吃苦、勇于担当的奋斗精神,支撑“实践创新”;清正廉洁、克己奉公的高尚情操,助力“健全人格”塑造。

课堂层面,构建“读—演—写—悟”四维渗透路径。“读”即引领学生搜集《孔繁森的小故事》,开展红色故事分享会;联合语文、道德与法治教师,从《孔繁森的小故事》中精选适合小学生理解的10则短篇,标注拼音与插图,形成校本阅读手册。“演”即按年级分层设计剧本,开发《孔繁森精神情境剧本集》,低年级剧本以“对话+动作提示”为主,中高年级增加简单剧情冲突,组织学生演绎“为藏族老人送医”等感人场景,开展孔繁森日记片段分角色朗读活动。“写”即结合作文教学,组织以学习孔繁森精神为主题的征文比赛,引导学生表达对英模精神的理解。“悟”即设计“孔繁森为何选择留藏”等深层议题,组织课堂讨论,推动学生实现精神内化,将英模精神与自身认知结合,设计阶梯式问题,引导深度思考。

课堂之外,搭建校馆协同、环境浸润双轨运行载体。组织学生赴孔繁森同志纪念馆开展研学,通过默哀献花、文物互动等仪式强化情感认同;培养“小小讲解员”,使其既能在纪念馆服务,也能返回校园“文化角”宣讲并为其颁发志愿证书;开发“文物里的精神密码”课程,引导学生探讨“个人理想与国家需要”的关系。开展“孔繁森故事剧场”“繁森之星评选”等“五个一”主题活动;分年级设计班队会,低年级以“听故事、讲故事”为主,中高年级开展“我为班级献一策”等实践活动,并形成《班队会记录册》,积累过程性育人成果。

家校共育,拓展“红色传承”实施场景。开展主题实践活动。清明节组织家庭到孔繁森相关纪念场所进行集体祭扫、瞻仰;重阳节开展“繁森式爱心行动”,鼓励学生与家长共同为社区老人表演节目、赠送手工作品。组织亲子共读与评价,编写《孔繁森精神亲子共读手册》,推荐分龄书目,开展“红色阅读打卡”;在《孔繁森精神践行成长手册》中增设“家长评价栏”,记录孩子“主动整理房间”等日常践行行为,并将其纳入学生“奉献积分”评价体系。

通过系统化、课程化、生活化的融入,孔繁森精神不仅有效补足了学生成长中的素养短板,更将核心素养要求落细、落小、落实,帮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完成传承。

(2025年度聊城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孔繁森精神研究”专项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ZXKT2025080)

2025-10-16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77281.html 1 孔繁森精神融入校园文化的探索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