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两河文化”挖掘与文旅品牌打造研究
■ 刘庆松
聊城市作为黄河与运河交汇的重要节点,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近年来,聊城“两河文化”的研究取得显著进展,特别是在地方特色文化的挖掘与传承方面,形成多个具有影响力的项目和成果,为聊城市出版文化、文旅文化的品牌建设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如何进一步深挖“两河文化”内涵、打造特色文旅品牌,是聊城文旅发展需要直面的命题。
挖掘文化内涵。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聊城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由明及清,得益于漕运的兴盛,东昌府成为京杭大运河沿岸的九大商埠之一,经济繁荣、文教昌盛达数百年之久。东昌府区的雕版印书行业,兴盛于清康熙到光绪年间,绵延200余年。明、清两代,东昌府有光岳书院、龙湾书院、阳平书院、启文书院、摄西书院等,设有书斋(屋、库),藏书规模从数千卷至万余卷不等。海源阁藏书达3236种、20余万卷,是清末四大藏书楼之一。深入挖掘这些历史文化内涵,推进其保护与传承,对推进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打造文旅精品。通过水幕、灯光、表演等形式展现“两河文化”“古城文化”等特色文化元素。打造“江北水城·两河明珠”标志性文旅融合项目,规划“两河风情”“慢游聊城”文化体验游、阿胶保健养生游、鲁西民俗巡礼游等特色旅游线路。整合黄河、运河文化资源,打造“我家门前有条河”“两河之约”“山东手造·聊城有礼”等系列特色文旅品牌。通过“文旅+”模式,推进康养、研学、体育等与文旅的深度融合,开发康养游、研学游、运动游等多元化文旅业态。挖掘温泉、阿胶等康养资源,打造全国著名文旅康养旅游目的地。打造夜游古城、夜赏文创、夜享演艺等夜间旅游产品,创建省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
加强数字建设。实施文旅数字化工程,加强数字化基础设施、智慧旅游信息服务云平台建设,推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与文旅产业的深度融合。通过抖音、快手、微博等平台,开发富有创意的文旅作品,全方位展示“江北水城·两河明珠”的独特魅力,构建全矩阵的文旅信息传播体系。通过短视频、直播等形式,推广“我家门前有条河”等特色文旅品牌,提升聊城文旅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提升城市软实力。可通过举办各类文化展演活动或赛事,吸引游客亲身体验“两河文化”的独特魅力。利用孔繁森同志纪念馆等平台,弘扬“两河文化”承载的精神内涵。深入研究文化资源数字化与创新运营,积极参与全省大运河文化主题数据库建设,构建京杭大运河聊城段文化大数据体系,推动文化资源的数字化保护与利用,积极探索“云剧院”“互联网+演艺”平台建设,推动舞台艺术的数字化运营,为数字文旅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2025年聊城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研究成果,课题编号:ZXKT2025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