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青少年群体中的培育对策

■ 张堂民 王子辉

随着教育的普及和深入,越来越多青少年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调查数据显示,超过80%的青少年表示听说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约60%的青少年表示能够较为准确地复述其内涵。

尽管有较高的认知度,但在具体理解上仍存在差异。一些青少年对这些价值观的理解较为表面,缺乏深入的思考和体会。这可能与教育方式的单一化、教育内容的枯燥化有关。因此,如何使青少年更深入地理解和认同这些价值观,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认知层面,青少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有所了解,但理解深度不一。部分青少年能够准确阐述其内涵,并在生活中积极践行,如诚实守信、尊老爱幼、勤俭节约等;而另一部分青少年则停留在表面认知,缺乏深入理解和情感共鸣,甚至对这些价值观持怀疑或否定态度。在态度层面,多数青少年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但也有一些青少年因缺乏实际体验而表现出淡漠或无所谓的态度。在行为层面,尽管多数青少年在言语上表达支持,但在实际行动中践行的比例较低,主要原因是缺乏具体情境下的实践机会和有效引导。

影响青少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度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家庭环境方面,父母的教育理念、言行举止和教育方式直接影响青少年对价值观的理解和接受程度。学校教育方面,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及校园文化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形成具有关键作用,但当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基础教育的力度尚显不足。社会环境方面,社会氛围对青少年的价值观形成起着重要作用。互联网时代,信息爆炸式增长,各种思潮和观念交织碰撞,对青少年价值观形成构成复杂影响。

要想提升青少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一是应加强家庭教育指导,父母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以身作则,通过日常交流和共同参与社会实践等方式,增进孩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二是要优化学校教育体系,创新教育方式和方法,增强课程的趣味性和实践性,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教学,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感悟其内涵和意义。三是要营造良好社会环境,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通过媒体宣传、公益活动等形式,传递正能量和正面信息,打造清朗的网络空间。四是要强化实践体验教育,鼓励青少年参与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通过亲身体验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五是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针对部分青少年存在的心理问题和困惑,学校和社会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服务,通过专业的心理辅导和咨询帮助青少年解决心理问题,增强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抗压能力。

通过实施上述对策,逐步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教育体系,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社会和谐稳定奠定坚实基础。

(2025年度聊城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ZXKT2025134)

2025-10-16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77284.html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青少年群体中的培育对策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