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高质量演艺激发文旅市场新活力
■ 张晶
文化旅游产业已成为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演艺产品作为文旅融合的核心载体,以其独特的沉浸式、体验性优势,有效盘活文化资源,延长游客停留时间,为城市带来源源不断的“流量”与“留量”。聊城,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近年来在文旅融合大潮中积极探索,将提升演艺产品质量作为激发市场活力的关键抓手,取得了显著成效,也积累了宝贵经验。
立足本土,深挖文化IP,筑牢演艺产品之“魂”。一是活化历史文脉,讲好“聊城故事”。围绕这一主线,重磅推出文旅产品“聊城画卷”,以东昌湖为卷轴、以古城墙为背景,运用声光电等现代科技手段,让静态的历史遗迹“活”起来,使游客在光影交错中穿越时空,沉浸式感受此幅画卷的磅礴与细腻。二是传承非遗精髓,彰显“聊城韵味”。通过将非遗元素巧妙融入旅游演艺,实现了“活态传承”与“商业价值”的双赢,如在定期举办的非遗展演中,将临清驾鼓的雄浑鼓点作为演艺节目的开场,极大提升了演出的地域特色和文化感染力。三是依托生态本底,做足“水城文章”。围绕“水”这一核心元素,打造了系列亲水、临水演艺项目,如小型水上音乐会、古筝表演、灯光秀等。游客还可以乘船夜游东昌湖,欣赏以水幕电影形式呈现的聊城历史故事,实现“船在水上行,人在画中游”的沉浸式体验。
市场导向,完善运营机制,畅通演艺产品之“脉”。一是坚持政府引导,优化发展环境。聊城市委、市政府将文旅产业摆在突出位置,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在项目审批、资金扶持、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同时,统筹规划全市文旅演艺布局,避免同质化竞争,鼓励差异化、特色化发展,形成了布局合理、重点突出的演艺产品体系。二是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引入专业力量。积极引入国内知名的文旅策划和演艺制作公司,通过合资、合作等方式,共同开发运营高端演艺项目。同时,大力扶持本地文旅企业,鼓励社会资本投入旅游演艺领域。通过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市场化合作机制,确保演艺产品在创作、制作、营销、管理等各个环节的专业化和高效能。三是构建精准营销体系,拓展客源市场。改变“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旧观念,构建线上线下联动的立体化营销网络。线上,利用短视频、直播、社交媒体等新媒体平台,对核心演艺产品进行话题营销和口碑传播;线下,与旅行社、OTA平台深度合作,将演艺门票与旅游线路打包销售,并针对不同客源地开展精准推介。通过持续不断的品牌曝光和市场渗透,将聊城的演艺产品打造成网红打卡点和游客必选项。
实践充分证明,提升演艺产品质量是激发文旅市场活力的一剂“强心针”。聊城的经验启示我们,唯有植根于本土文化沃土,紧扣市场需求脉搏,以创新为驱动,以品质求生存,方能创作出既叫好又叫座的演艺产品,从而为文旅产业注入持久而旺盛的生命力,最终实现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2025年度聊城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文化传承发展研究”专项课题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ZXKT2025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