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剧目打造需做好“学”“演”平衡

■ 刘小希 李建国

红色剧目作为传承红色文化、弘扬红色精神的重要载体,其创作与传播肩负着教育与艺术的双重使命。在红色剧目打造中,需实现“学”与“演”的精准平衡,才能既保证红色教育的严肃性与引导性,又彰显艺术作品的吸引力与生命力。

“学”指向红色精神的内核传递与价值引领,核心在于坚守红色精神的本真。红色剧目所承载的红色精神,是无数革命先辈用鲜血与生命铸就的宝贵财富,饱含着坚定的理想信念、崇高的价值追求和深厚的家国情怀。这些精神内核是红色剧目的灵魂,一旦偏离或弱化,剧目便会失去教育意义。在创作过程中,“学”的维度要求创作者深入挖掘历史素材,准确把握红色事件的来龙去脉、红色人物的精神特质,确保剧目内容符合历史真实性。无论是情节设置还是人物塑造,都要以传递红色精神为出发点,避免为追求戏剧冲突而歪曲历史,或是为迎合低俗趣味而消解精神内涵。

“演”的价值体现在增强红色精神的传播力。艺术的魅力在于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红色剧目若缺乏精湛的艺术表达,便容易陷入枯燥说教的困境,难以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演”的维度要求创作者运用丰富的艺术手法,如巧妙的叙事结构、生动的语言对话、富有张力的表演以及精美的舞台呈现等,将红色精神融入鲜活的剧情与丰满的人物之中。

然而,在实际创作中,“学”“演”失衡现象时有发生。部分剧目过于强调“学”的功能,将剧目变成了历史事件的简单罗列或精神口号的生硬堆砌,缺乏艺术加工,导致作品枯燥乏味,难以吸引观众;有些剧目则过度追求“演”的效果,为了制造戏剧冲突而虚构历史情节,甚至加入低俗化、娱乐化的元素,使得红色精神被稀释,失去了应有的严肃性。这两种倾向都不利于红色剧目的健康发展,也难以实现红色精神有效传承的目标。

实现“学”与“演”的平衡,需要建立科学的创作机制。一方面,要组建专业的创作团队,既要有熟悉历史、精通红色精神内涵的专家学者,确保“学”的方向不偏离;也要有具备丰富艺术经验的编剧、导演和演员,保障“演”的质量有提升。两者要沟通协作,让历史真实性与艺术表现力相互融合。另一方面,要建立完善的审核机制,邀请党史研究专家、文艺评论家等对剧目进行多轮审核,从历史真实性和艺术表现力两个维度进行把关,及时纠正创作中可能出现的失衡问题。此外,还需要把握好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的界限。在尊重历史大框架、大背景的前提下,允许进行合理的艺术虚构,通过丰富细节、塑造典型环境等方式增强剧情的吸引力。但虚构必须以不违背历史本质、不否定红色精神为原则,始终服务于红色精神的传播与弘扬。

红色剧目打造中“学”与“演”的平衡,是一个动态调整的过程,需要创作者在坚守红色精神内核的基础上,不断探索艺术表达的新方式。只有让“学”与“演”相互支撑、相得益彰,才能创作出更多既有思想深度又有艺术温度的红色剧目,让红色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2025年度聊城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专项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ZXKT2025073)

2025-10-30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77963.html 1 红色剧目打造需做好“学”“演”平衡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