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居民参与基层治理的五个维度
■ 刘聪
“有事来聊”基层治理创新模式,是近年来聊城市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实践。然而,现实中常面临居民参与度不高、参与群体有限、参与渠道受阻、参与能力较弱、协商效率偏低等问题。因此,打通居民参与基层治理的关键环节,需从理念重塑、平台优化、机制创新、能力建设和文化培育五个维度构建健康、系统的居民参与生态,提升治理效能。
确立居民主体地位,实现理念重塑。居民参与不仅是宝贵资源,更是治理效能的“倍增器”,彻底转变将居民视为被动管理对象的传统思维,能有效降低治理成本、提升政策认同度、及时发现和化解矛盾。引导基层工作者从“事务员”向“促进者”“协调员”转变,真正将“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交还居民,让居民感受到自己的参与能实实在在影响决策、改变社区,从而激发持续参与的动力。
打造多元立体渠道,促进平台优化。拓展升级“有事来聊”的载体和渠道,构建线下空间亲民化、线上平台智慧化、参与形式多样化的线上线下融合、多元立体的参与平台矩阵。推广“居民议事厅”“小院议事会”“线上议事群”等民主协商形式,探索“社区规划师”等创新参与模式,开发集“报事、议事、办事、评事”功能于一体的专用App,构建“数字社工+人工专员”协同响应链条。
提供坚实制度保障,推进机制创新。推动出台《聊城市居民参与基层治理实施办法》,以制度形式明确赋予居民在社区规划、公共事务、资金使用、监督评议等方面的各项权利。建立“居民权利清单”制度,规定居民参与领域及方式,确保参与行为有据可依。构建精神激励、物质激励、反馈激励三位一体的综合激励回馈机制,有效解答“凭什么要我参与”的疑问。规范“怎么聊”的议事流程,建立分层议事制度,引入标准化的罗伯特议事规则简化版,确保讨论过程高效、有序且理性。
提升居民参与素养,加强能力建设。通过开展公民素养培训、深化社区认同教育、构建社区公共符号,培养“主人翁”精神,强化社区共同记忆与归属感。促使居民从“被动卷入”变为“主动胜任”,从“情感宣泄”变为“理性协商”。构建政府引导、专业机构支撑、社区内部互助的立体化赋能生态系统。由市级或区级民政部门牵头,联合党校、本地高校、专业社工机构,成立实体或虚拟的“社区赋能学院”,将其作为居民能力建设的核心平台,借助组织化手段提升参与居民参与的效率和专业化水平。
树立社区共同体意识,加大文化培育力度。结合聊城本土文化,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思想,积极推进“和合”理念与基层治理的有机融合。将运河文化、水浒文化、葫芦文化等本地特色元素融入各类活动中,树立共同的价值规范。通过组织传统节庆和文化活动,结合社区实际情况,构建具有本土化特色的基层治理话语体系。
(2025年度聊城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研究”专项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ZXKT20254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