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跑竹马”的价值解析

■ 贾茜茜

茌平区博平镇是位于聊城北郊的千年古镇,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活跃在博平镇牛胡村的“跑竹马”,是一项古老的民间表演艺术,也是地方群众集体记忆和情感认同的载体,蕴含着独特的艺术价值、深厚的历史人文价值和巨大的社会价值。2011年,牛胡村“跑竹马”成功入选聊城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明朝洪武年间,第九世祖牛刀由教谕升为监察御史,家大业大,时常遭盗匪夜间掳掠。十二世祖牛芝芳之妻孟氏将“跑竹马”的技艺教授给全村青壮劳力,以此迷惑、驱离强盗,这便是牛胡村“跑竹马”的渊源。为了纪念孟氏功德,牛胡村村民每逢节日便自发组织起来,开始“跑竹马”活动,随着历史发展,这项活动逐渐演变为一项民间艺术。

牛胡村“跑竹马”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是集鲁西地区民间音乐、舞蹈、戏曲、武术、工艺美术于一体的“活化石”。竹马制作包括选料、塑胎、裱糊等17道工序,是传统手工艺的“活态”呈现。其表演程式和叙事内容则融汇了地方戏曲等诸多元素,包含勾连环阵、四门斗阵、八卦阵等诸多阵法,是一项综合性的民间艺术。表演时,根据锣、鼓、镲等传统打击乐器的节奏,演员将竹马道具缚于腰间,模拟骑乘真马,表现行军、作战、嬉戏等场景,表演栩栩如生,节奏鲜明,气氛热烈。

牛胡村“跑竹马”历史人文价值深厚,是鲁西乡村社会的“活态”见证。透过其制作技艺、表演形式,我们可以窥见本地区乡土生产方式、社会结构以及百姓精神面貌等方面的历史变迁,为区域社会史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素材。在表演中,穆桂英挂帅、杨七郎打围等阵法也充分体现了其对历史典故和民间传说的吸纳和运用,具有极高的历史人文价值。

牛胡村“跑竹马”社会价值巨大,是赋能乡村振兴、实现善治的有力抓手。“跑竹马”作为独特的文化标识,是乡村文旅产业发展的重要名片,也是开发文创产品的重要元素。对于传承人和表演者来讲,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就业缺口,也为人才返乡创业提供了新的选择。在社会治理方面,不仅丰富了群众的精神娱乐生活,还增进了村庄邻里的和谐关系,在乡村治理中应用潜力很大。

在非遗保护日益受重视的背景下,在各级政府的指导与扶持下,“跑竹马”技艺得以从濒临绝迹走向活态传承。而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完成从“文化遗产”到“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此举不仅关乎非遗保护本身,还可以让“跑竹马”成为激活乡村内生动力、促进乡风文明、带动村民致富的有效载体,最终实现非遗保护与乡村发展同频共振、相互成就的良性循环。

(2025年聊城市社科联“文化传承发展研究”专项课题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ZXKT2025200)

2025-10-30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77973.html 1 非物质文化遗产“跑竹马”的价值解析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