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

■ 仝政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新技术正重塑文化生产、传播与消费模式。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在此背景下,推动文化建设实现数字化赋能与信息化转型,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已成为推动文化繁荣与产业升级的重要路径。

如何做好这道“融合题”呢?

强化顶层设计,完善政策引导机制。立足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加强前瞻性与系统性战略规划,构建能够有效协调各方、整合资源的制度体系;通过制定产业规划与扶持政策,明确融合发展的重点领域与主攻方向,为各类市场主体和创新主体提供清晰指引与稳定预期;促进数据、技术、人才、资本等要素在文化与科技领域间顺畅流动;通过设立专项基金、搭建公共服务平台等举措,营造鼓励创新的良好环境。政府应扮演好“引导员”和“服务员”的角色,使“有形之手”与“无形之手”协同发力,为融合实践提供坚实支撑。

强化数字赋能,培育新型文化业态。以数字技术和互联网为依托,文化和科技融合催生出大批新型文化业态,如网络视听、数字文旅、沉浸式演艺、人工智能创作、文创电商、云展览、云演出等,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新亮点,也是文化传播力、影响力的新载体。因此,要推动传统文化业态进行数字化、智能化改造,赋能需求研判、内容生产、服务对接、评价追踪等全流程,让更多文化场馆“动起来”、非遗“热起来”、文物“活起来”、文艺“燃起来”;要增加公共文化数字内容供给,建设智慧博物馆、智慧剧场、数字街区等新场景;要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让全体人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

坚守文化内核,确保正确价值导向。必须始终保持清醒的文化自觉,深刻认识到科技是手段,文化的精神内核与价值导向才是根本,避免陷入“重数字技术、轻文化内容”的误区。首先,需深挖文化内涵,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深入挖掘并诠释其中蕴含的人文精神、价值理念与道德规范,用科技让传统文化“活起来”;其次,需建立文化价值评估机制,划定技术应用的“底线”,评估是否符合正确价值观、是否存在文化误导风险,确保文化和科技融合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行。

夯实要素保障,筑牢持续发展基础。文化和科技的融合离不开人才、制度、资金等多方面的要素保障。构建一支既懂文化艺术又掌握现代科技的复合型人才队伍至关重要,要推动学科交叉与产教融合,鼓励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要完善人才引进、评价与激励机制,营造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环境。同时,应建立健全与文化科技融合相适应的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体系,严厉打击侵权盗版,保障创作者权益,形成“创新—回报—再创新”的良性循环。此外,多元投融资机制、数字文化内容审查机制等也需同步加强,共同构筑支撑文化创新活力的坚固基石。

(2025年度聊城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专项课题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ZXKT2025155)

2025-10-30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77974.html 1 积极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