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o

废旧坑塘“变身”好风景

■ 本报通讯员 刘明明

如今,茌平区振兴街道牛庄村村民李红英有了新身份——村集体坑塘“塘长”。自从当了“塘长”,李红英不敢怠慢,每天都会一早一晚两次“巡塘”。

李红英管理的这片一亩半坑塘曾经是个垃圾坑,夏天蚊蝇乱飞、恶臭难闻。经过改造,坑塘四周红砖绿墙黄栅栏,塘中养着鱼,岸边栽着果树。“春天花红柳绿,特别好看,秋天石榴、柿子、李子、梨,果香满满,老人小孩都愿意来坐坐。”8月1日,李红英说。

再早之前,牛庄村村西这个坑塘承载了牛庄几辈人的美好记忆。坑西沿“一甜一咸”两口对称井曾是全村人的水源,坑塘边人们或来打水,或聚集聊天,是村里人气最高的地方。“当时坑边绿树成荫,现在保留下来的那棵百年柳树是见证。”牛庄村网格党支部书记牛光齐说,随着井的废弃,坑塘逐步沦为“垃圾场”。

村西坑塘再次变回“人气王”,得益于茌平区实施的农村坑塘综合整治工作。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先易后难、一坑一法”的原则,该区立足实际,采用财政奖补、整合涉水及涉农项目资金、吸引投资等筹资方式,多途径、多渠道实施坑塘改造,最大限度地变旧为新、变废为宝。

“养鱼就怕水污染,搞好管理是关键。”在牛庄村另一处水清岸绿的坑塘边,承包人马生春正在修剪果树。在过去,这里是沿路的臭水沟,总面积约有11亩。前几年,马生春与村委会签了20年的承包合同,先后花30多万元对坑塘进行清淤治理,水里放鱼苗,岸坡种果树,如今变成年收益超过6万元的标准鱼塘。

治理废坑塘,少则几十万元,多则上百万元,村集体没钱怎么办?“我们鼓励有资金实力的村民承包,谁承包、谁收益、谁管理,等于是‘花个人的钱办集体的事’。”牛光齐介绍,在坑塘整治过程中,他们村实行挖大填小,原本7个大小不一的坑塘,保留了3个大的,填平后的小坑塘则用来修建休闲活动广场。

村西坑塘变为“景观塘”,村南坑塘则将要变成“致富塘”。“村南坑塘是附近600亩麦地的蓄水塘,黄河水自西向东引入村内蓄到坑内,旱涝保丰收。”牛光齐说,小麦拔节水浇灌完毕后,村南坑塘的改造正式拉开序幕。2.4亩的坑塘中标“渔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整合各级资金100余万元,在坑塘水面安装100千瓦光伏板,水下养殖草鱼、鲢鱼,形成“水上发电、水下养殖”新模式,预计年可增加村集体收入7万余元。

坑塘整治不光有面子,也要有里子。为避免村民再往坑塘里倒污水,振兴街道请来水务专家,将村内3600米排污管网重新铺设,采取堵疏结合的方式,彻底解决污水排放问题;发动村干部、坑边农户、公益岗村民担任“塘长”,并安装摄像头,以“人防+技防”的方式,从根本上防范坑塘治理陷入“治理—反弹—再治理—再反弹”的怪圈。

牛庄村坑塘是茌平区1000多个坑塘“大变身”的缩影。在冯官屯镇三楼村,整治后的坑塘明净清澈,四周林木花草葱郁、健身器材多样,村民纷纷点赞。胡屯镇前徐村的坑塘被一圈仿古长廊包围,柳枝飘摇,风景美如画。

茌平区不断加大农村坑塘治理力度,将坑塘管理纳入“河长制”管理体系,全面提升乡村人居环境质量。据初步统计,茌平区目前已整治大小坑塘1368处,新增集体用地200多亩,村集体收入增加500多万元,初步实现了坑塘水清、有鱼有草、人水和谐的农村水环境景观。

2022-08-05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16426.html 1 废旧坑塘“变身”好风景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