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军和他的辛庄村

■ 本报记者 王军豪 侯莎莎

本报通讯员 付延涛

从市公安局到度假区朱老庄镇辛庄村,13公里的距离,翟军走了两年。当他返回工作岗位后,心里依旧牵挂着辛庄村的父老乡亲。只要提起辛庄村,翟军都会称“我们村”,他已经把自己当成了这里的一员。

村民也没有忘记翟军。1月17日,50多名村民在村党支部书记王达钦的带领下,专程来到市公安局向他赠送锦旗。

“得知来给您送锦旗,百十户村民都要来,好说歹说才选了这些代表,没让来的还不高兴呢。”王达钦对翟军说。“我只是做了应该做的,你们还……”紧紧握着王达钦的手,看着乡亲们关切的眼神,听着那些淳朴而熟悉的话语,翟军有些哽咽。

翟军是市公安局治安支队四大队副大队长,2020年10月,作为省派“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队的一员,他到辛庄村驻村帮扶。其实,2021年10月,他的驻村任务就已经完成,但是,在村党支部和村民的强烈要求下,他又延期了一年。

“为什么要留他?因为我们村里离不开他。”王达钦说。

翟军驻村的第一年,村里年久失修的14盏路灯全部换新,照亮村民出行路;村里干道安装了减速带,增设了减速标志,村民出行更加安全;10天时间,村里的自来水管道全部改造一新,村民饮水安全得到有效保障;聊城大学、省供销社的专家受邀来村,对乡村旅游、土地托管等振兴规划进行论证指导;聊城市农业科学院、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聊城试验站专家也来了,对村民开展种植技术指导……

翟军说,来到辛庄村,村民都拿他当亲人,他也没把自己当外人,把各项工作做好,就是对村民最好的回报。

每次走在村里,都有村民热情地跟翟军打招呼,这个喊他到家里喝杯水,那个拉住他聊聊天,仿佛一家人一样。“村民有什么话都愿意跟他说,我们村干部更是把他当成主心骨。”王达钦说。

68岁的村民刘淑云当天也来到了现场,他说,自己一定要当面向翟军表示谢意,“他回到市公安局才在微信群里给我们说了一声,连当面告别的机会都不给,这不是见外吗?”

“老哥哥,是我做得不对了。”翟军拉住他的手。“我跟你开玩笑呢,能再见到你我太高兴了。”刘淑云爽朗地笑着。

刘淑云说,他每次在村里遛弯儿,看见新修的生产路和变压器,总会想起翟军。

曾经,辛庄村田间生产条件相对滞后,农机具进出耕地多有不便。2022年8月,翟军协调相关部门,争取资金50余万元,新修了3条生产路。“以往到地里干活‘蹦蹦跶跶’,现在,一马平川。”刘淑云说。

辛庄村机井布局分散,且“拦腰线”“地爬线”现象普遍,村民对增加“井井通”变压器的愿望强烈。翟军了解情况后,协调度假区供电所以“业扩受限”项目立项。在市公安局治安支队的支持协调下,历经18个月的不懈努力,96万元援助工程款拨付到位。目前,“井井通”项目已完工,村民拉着电线、水泵去灌溉的日子一去不返。

“辛庄村留下了您的汗水和足迹,在您的帮助下,村里发展起了产业,我们住进了楼房,村容村貌一天一个样。您悄悄返岗,我们非常不舍,让我们真诚地向您道一声感谢!”——当天,除了锦旗,村民还带来了一封签满了村民名字的感谢信,字字饱含深情。“这是我们全体村民发自肺腑的话语。”王达钦说。

“翟军同志为村里办了大量实事、好事,充分展现了聊城公安干警的风采。我们将继续深入开展驻村帮扶,推动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和乡村振兴工作再上新台阶。”市公安局党委委员、政治部主任张兆刚说。

“辛庄已融入我的生命,成为我魂牵梦绕的家乡。我坚信,辛庄终会成‘新’庄。”与村民告别时,翟军动情地说。

市公安局门口,随着“咔嚓”一声快门响,一张“警民一家亲”的全家福定格,而翟军与辛庄村的故事将永远让人回味。

2023-01-20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24522.html 1 翟军和他的辛庄村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