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时代高校思政理论课数字化构建路径
■ 梁飞 李超凡
数字化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发展的新形态,是数字技术发展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其不仅能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念与思维,而且为高校教师精准把握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需求、呈现丰富教育内容、优化教育方式方法带来新契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数字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求数字技术、数据要素与高校教师等诸要素形成合力,推动教学范式创新,进而满足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提质增效的新要求。
要全方位提升教育主、客体数字素养与能力。对于教师而言,应该积极主动转换教育教学理念,充分运用数字资源,自觉接纳并掌握数字技术的使用技巧。学校应加大对教师数字素养培养力度,组建一支组织结构合理、数字技术操作熟练的高素质思政课教师队伍。对于大学生而言,高校应整合校内外资源,设置数字化素养课程,培养和提升大学生数字能力;家庭和社会等多元主体要形成合力积极搭建数字化学习型社区,开展嵌入式数字生活,营造良好的数字技术学习氛围和环境,从而全方面提升大学生的数字素养和数字技能。
要优化教育内容的数字化呈现。一方面,利用大数据库分析和智能算法推荐等数字化技术,破解传统教育活动中的“信息孤岛”“数据孤岛”现象,构建丰富立体的思政课程数字资源库,促进知识、信息、数据的良性流动,实现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开放共享,从而推动思政课程教育内容的“供给侧改革”。实现教育资源动态更新、教材设计立体交互、教材编写多方协同、教材使用多方共享。另一方面,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中的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全息投影、智能交互等技术将教育内容形态从平面化走向立体化、从静态变为动态,为大学生思政教育带来更有质感和更有厚度的立体化内容,实现教育内容的精准高效,让受众身临其境全方位多感官沉浸式体验,从而吸引大学生满怀兴趣全身心参与课程,激发情感共鸣,全面提升课堂学习效率和效果。
要注重教育方法的数字化转型。第一,精准定位受教育群体,以精准的大学生需求为导向开展思政课。运用数字技术对被受教育者进行“智能画像”和动态监测,实现对受教育者性格特质、习惯偏好、思想动态和精神诉求的精准识别和实时监测,对大学生多种因素进行定义、量化与评估,进而建构多模态学习数据,真正实现“精准滴灌”式个性化教育。第二,开展多样态有效数字教学互动。数字技术为思政课构筑了多维数字场景,提供了新场域、新资源,为改变传统课堂以讲授为主和缺乏有效互动的现象提供了现实路径。数字化教学可以通过在线讨论平台、虚拟仿真实验室等打破时空限制开展高效互动式教学,为异地教学、远程开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更加广阔空间。第三,利用数字技术对教育过程进行动态化实时监控,充分提高教学效果。运用大数据实时追踪思政课堂教学全过程,以数据集群范式推动课堂量化与质性分析、探究和总结,从而及时发现并解决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深层次问题,全面提升高校思政课备课、施教、评价等环节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科学性,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质赋能。
(作者单位:山东建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