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将“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
■ 周文翠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百年变局与民族复兴交汇的关键时期,面对历史虚无主义的冲击与思政课吸引力不足的现实,将“四史”融入思政课,发挥历史的“营养剂”“粘合剂”“教科书”功能,增强主渠道育人的吸引力、感染力、说服力,引导青年学生学史崇德、知史乐群、研史增信,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高校实现立德树人的有效路径。
以杰出历史人物实施榜样教育,引导学生修私德、做“好人”。就个人成长而言,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四史”中革命、建设、改革领域的众多英模事迹,能为学生个体发展提供丰厚的精神滋养,成为其正心立志、修身长才的驱动力。应结合新时代大学生的特点,挖掘“四史”中先进人物的典型事迹,运用到思政课中,引导学生“学史崇德”,效法榜样,加强私德修养,深化道德认知,坚持慎独慎微、自省自律,自觉抵制歪风邪气,不断提升道德境界,做品行高洁的“好人”。
以重要历史事件构筑群体认同,引导学生守公德、做“好公民”。就个人与他人和集体的关系而言,历史是最好的“粘合剂”。作为一种集体记忆,历史的族群维系与共同体塑造功能,能增强学生的群体认同,使其相善其群,乐于参与公共事务,勇于承担公共责任。应结合新时代大学生的生活、交往需求以及特色地方史志,甄选“四史”中诸如抗美援朝等重要历史事件,建构共同记忆,增强学生的共同体意识,引导其“知史乐群”,在社会生活中守公德,尊重公序良俗,关心公共事务,提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意识,做积极维护公益的“好公民”。
以历史规律研析增强“四个自信”,引导学生养大德、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就个人与国家社会发展的关系而言,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历史中蕴含着国家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与独特密码,预示着人类的发展方向,能让学生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历史规律探寻中,增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与追求人类进步的使命意识。应结合抗疫斗争等社会热点和学生关注点,运用阶级分析和比较方法,以生成性教学启发学生把握历史发展的主流、主线和本质,引导其“研史增信”,在研析历史规律中养大德,把握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坚定“四个自信”,树立共产主义理想,做报效祖国、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作为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历史教育历来受各国重视。肩负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高校应牢记“国之大者”,遵循三大规律,科学设计思政课中的“四史”内容,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方法,用好“大思政课”,努力培育严私德、守公德、明大德的时代新人。
【作者为鲁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本文系山东省思政教改项目“‘四史’教育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课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SDS2022YB08)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