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群众文化 深化文明建设

■ 秦磊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我们不断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不断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同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传承中华文明,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今天,只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齐头并进,才可以凝聚起最广大人民的精神力量,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内生动力,让中华民族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纵观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不难发现,群众文化的进步是一个不断自我建构,同时又不断自我解构的过程。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内在表现形式,是群众文化繁荣的基础。而人文精神则是体现“以人为本”的一个重要元素,人文精神不仅是精神文明的主要内容,而且影响到物质文明建设。它是构成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化个性的核心内容,是衡量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尺。它是一个文明城市的灵魂,是一个城市群众文化内涵的集中表现,体现在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各个领域。

聊城是黄河文明和运河文明共同孕育的一座古城,是现今黄河与大运河交汇的唯一城市,有5000多年的文明史、2500多年的建城史,这里是人文始祖蚩尤葬身处、商朝名相伊尹躬耕处、陈思王曹植梵呗音乐发明地。“两河”交汇实现了大运河文化带与黄河文化带的叠加,形成了“城中有水、水中有城、城水一体、交相辉映”的独特城市风貌。仁爱忠信的齐鲁文化和慷慨悲歌的燕赵遗风,塑造出聊城人崇文尚义的独特人文精神特质。大力发展群众文化,提升城市人文环境,是促进聊城人文精神建设的有力途径。

近些年,聊城市非常重视群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聊城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为着力点,努力为人民提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公共文化服务。创新突破传统阵地服务模式,与社会力量广泛联合,打造无边界的群众文化服务新路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更加完善,文化惠民工程深入实施,文艺精品创作日益繁盛。依托“双百千万”工程,完善提升全市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通过完善文化服务设施、建立群众文化骨干和专职文化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基层文化力量,丰富群众文化服务供给。同时着力发挥社会的参与力量,打造我市“二十四节气”系列文旅活动品牌,进一步加大传统文化保护力度,提升人们对传统优秀文化的保护意识,使人们在娱乐和欣赏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培育加深群众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

如今,群众文化活动不再是拘于一格的单一性活动,而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大力发展城市群众性文化事业,弘扬城市人文精神,是对城市文化价值的新认识,在聊城各地文化广场举办的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展示了各界人民积极向上的精神文明风貌,为培育、弘扬聊城人文精神建设筑牢了基础,全面提升了聊城这座千年古城的城市活力、经济实力、文化魅力以及核心竞争力。

(作者单位:聊城市人民医院,本文系2023年度聊城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阶段性成果)

2023-08-24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37619.html 1 发展群众文化 深化文明建设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