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文化“两创”路径探析

■ 杜鹃

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文化“两创”,就要守正创新,充分挖掘有借鉴价值的内容,赋予其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彰显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和智慧,立足现实解决时代问题。

聊城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拥有众多的文物古迹、独特的城市风貌、优美的水韵风景,文化自然资源非常丰富。这些文化资源是先辈留给我们的宝贵的历史财富、独特的文化瑰宝,要把这些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发展好。

进一步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内涵。近年来聊城不断进行“两河”文化、红色文化的挖掘和保护工作,通过挖掘整理民间文学、传统美术、音乐、戏曲等类型民俗非遗,提升聊城的文化底蕴。要进一步对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精髓要义进行再研究再发掘。例如东昌葫芦雕刻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浓厚的文化、艺术和经济属性。在多个民族的文化中,葫芦都具有团结美满的寓意。可进一步将民族精神和葫芦文化结合,进一步完善聊城葫芦文化的内涵。针对优秀文化资源统筹利用不到位的情况,文化、财政、旅游等部门要形成合力,邀请高校、研究所的专家担任顾问,全面开展黄河、大运河沿线文化遗产资源普查,进行系统梳理并加以保护和利用。

推动表达形式和表达载体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传统文化要既能“进得庙堂”也能“走入民间”,才能发挥滋润心灵的作用。要进一步采用当下人们易于接受、富有创意的形式,拉近优秀传统文化古与今的距离,使历史与现实、传统与未来完美融合。可以通过加强“两河”题材的文艺创作,策划推出一批情景小剧和文艺精品,讲好聊城故事;在重要节日积极开展相关文艺表演和群众性参与活动,增强群众的参与感和体验感。要积极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三维虚拟技术等技术手段,积极建设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等平台,让群众足不出户便可生动感受文化魅力;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将“学习强国”学习平台、抖音、微信、微博等多种新型信息传播方式融合起来,扩大影响力和影响范围。

着力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和品牌建设。目前聊城文化“两创”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重保护传承轻创造转化的现象,存在产业低端化、产品同质化的情况,还没有形成产业发展集群。要加强市场调研,创建有一定影响力、辐射性、内涵丰富、积极健康的文化产业品牌,从全市范围内有效统筹,形成整体合力,进一步实现创造热点、吸引投资的功能,全面提升聊城经济品位和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影响力。可以开发以大运河为纽带,以山陕会馆、鳌头矶、运河钞关、运河文化博物馆为主的运河文化风情体验游和运河美食体验游等产品;还可以根据市场需求,量产传统美食、创新影视作品、开发村寨旅游等,这都是盘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路径,能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要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聊城所在的鲁西地区作为山东八大特色文化片区之一,要利用好今年山东省全面启动的“四廊一线”文化体验廊道建设的契机,打造和推出玩得好、喊得响、留得下、记得住的文旅品牌,以品牌建设激发文旅融合效能。

(作者单位:中共聊城市委党校)

2023-11-27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41968.html 1 聊城文化“两创”路径探析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