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民族文化 敬畏文化经典
■ 王月光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基础是保护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敬畏中华文化经典。今年6月1日,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之前,习近平总书记参观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时指出,盛世修文,我们这个时代,国家繁荣、社会平安稳定,有传承民族文化的意愿和能力,要把这件大事办好。
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万代。要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全面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统筹好旅游发展、特色经营、古城保护,筑牢文物安全底线,守护好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敬畏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担当文化使命的需要。
任何一种伟大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经典。一部作品,经过千百年洗礼,被广大群众喜爱,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寄托着整个民族的深沉感情,就成为经典。经典的形式有哲学、艺术、传说、建筑等。《诗经》《楚辞》《史记》,春秋战国诸子之论,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牛郎织女、孟姜女哭长城、白蛇传、梁祝之类民间故事,长城、故宫、西湖景区,都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经典。中华文化经典集中体现着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主要“根脉”,是与其他文化交流对话的镇宅之宝。
敬畏文化经典表现在发自内心地喜爱经典,而不是只做表面文章。有一段时间,穿古装诵国学经典颇为流行,有模有样,煞有介事,拍完视频,一哄而散。这些人不知道中国文化特别重视知行合一,就是《论语》第一句话“学而时习之”。很多传播传统文化的书籍粗制滥造、盗版侵权,出版这些书的公司完全违背孔子“贫而乐道富而好礼”的人生志节。
敬畏文化经典应该实事求是、客观理性地看待经典。经典是伟大的,也是时代的产物,必然带有时代的局限性。可以热爱经典,但是不能无限拔高经典。易经对人生有指导作用,但不能说它穷尽了真理;不能说它包含二进制,只能说它启发数学家发明二进制。无限拔高经典是一种短视的做法,只会败坏经典的名誉。
敬畏文化经典应该具有专业知识,否则就会南辕北辙。有些古建筑、历史街区是独一无二的,具有极高的多方面的价值,属于文化经典,但是需要修缮。如果不具备专业知识,没有修旧如旧的理念,就会破坏原来的面貌,造成不可挽回的局面。如有着700年历史的小河口长城被沙浆抹平,“最美野长城”变成了硬化路面;安岳石窟一尊建于南宋的佛像惨遭“土味”重绘,原本庄严的佛像周身被喷得五颜六色……野蛮“修复”对文物古建造成不可逆的损毁,任谁看了也会心头滴血。
敬畏文化经典应该在改编时抱持严肃的态度。文化经典深入人心,后代的人们往往对经典进行改编。改编经典有两种态度,一种是严肃的态度,一种是戏说的态度。比如改编牛郎织女传说。叶圣陶整理的《牛郎织女》,半个多世纪以来流传甚广。可最近有部同名电视连续剧把这个家喻户晓的故事改得面目全非,原本很好的题材,却没有达到票房与口碑的双重收获。因为历史传说题材的剧本更需要编剧花大量的时间去打磨,制作团队也要精心地去考量,而不应是仅仅靠玩技巧。一部成功的商业电影仅靠花哨的制作与精巧的叙事是不够的,必须有一定的学术和文化背景作为支撑。敬畏经典不是不能改编和开发,而是抱持审慎态度,尊重原著原貌,不做大的变动,精心制作,志在做成新经典。
敬畏经典,就是尊重民族的历史。只有敬畏经典,才能自信自强、开放包容、守正创新。
(作者单位:中共聊城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