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o

我市传统制造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对策研究

■ 韩卫杰 张文景

我市是传统产业城市,传统制造业产值占比高达70%,拥有31个制造业大类中的29个。2023年,全市工业占GDP比重达31.7%,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32.1%,拉动经济增长1.9个百分点。

近年来,聊城以建设新时代科技强市为统领,打好主体培强、平台建设、研发攻关“组合拳”,推动“老树发新枝”,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实现翻番,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接近60%。但传统制造业在发展过程中仍面临诸多问题:首先是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导致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不强;其次是产业结构单一,过度依赖少数几个主导产业,容易受到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再次是环境污染问题未得到根治,可持续发展能力受限;最后是人才结构不合理,高端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短缺。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聊城市传统制造业的长远发展,亟须采取有效的对策加以解决。为此建议:

一、增强创新能力。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根据企业研发投入的比例和增长幅度,设立不同级别的奖励,可以分阶段发放,在企业完成一定的研发项目里程碑后给予相应奖励,以激励企业持续投入研发。此外,还要引进和消化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加强与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合作。

二、优化产业结构。优化制造业生产力布局,建立区域协调发展机制,鼓励企业跨区域布局,推动区域间产业链的对接和延伸,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优化产业政策实施机制,建立产业政策制定的专家咨询机制,邀请行业专家、学者和企业家参与政策制定过程,提高政策的科学性和可行性;重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

三、推进智能制造,完善数实融合。结合聊城市传统制造业的特点和发展需求,制定详细的智能制造发展规划;推动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支持企业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实现生产、供应链、销售等环节的数字化协同;推广自动化生产线和机器人应用,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促进产业链协同创新,加强对智能制造和数实融合的宣传推广,提高企业和社会公众的认识和理解。

四、以绿色低碳为导向,拓展产业转型新空间。出台鼓励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加大对企业开展资源梯级利用、循环化发展项目的支持力度;加大对循环经济产业链的监管力度,规范企业的资源利用和废弃物处理行为;鼓励传统制造业与新能源产业、节能环保产业等协同发展;对企业的生产流程进行全面梳理,找出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的环节,制定循环化改造方案;积极探索新能源在企业生产中的应用,降低企业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实现源头减碳。

五、强化人才支撑,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制定聊城市传统制造业人才培养计划,明确培养目标、培养对象、培养方式和培养周期;加强与高校、职校的合作,培养专业技能人才。

(作者单位:民革聊城市委会,本文系2024年度聊城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聚力攻坚突破研究”年度课题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NDKT2024024)

2024-10-17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58585.html 1 我市传统制造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对策研究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