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会工作者多维度 助力妇女权益保护浅谈
■ 袁秋玲
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今天,妇女权益保障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议题。社会工作者凭借独特的专业视角,在妇女权益保障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需求评估与个性化服务。社会工作者要深入社区、家庭及各类妇女群体,运用专业的方法,全面了解妇女的权益需求。例如:通过调查发现农村妇女在土地权益分配上存在的权益受损情况、城市职业女性在晋升中面临的性别歧视等问题。根据需求评估结果,为妇女制定个性化的服务方案,比如,对于遭受家庭暴力的妇女,可提供紧急庇护、法律援助、心理辅导、就业支持等综合服务,对于失业妇女,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就业信息推荐、求职面试辅导等服务,以增强其就业竞争力,保障经济独立。
二、心理支持与情绪疏导。妇女在家庭、社会中承担着复杂的角色和压力,社会工作者利用专业的心理治疗技巧,为妇女提供心理疏导。当妇女面临婚姻危机、家庭矛盾或者职场压力时,社会工作者成为其倾诉对象,帮助她们理解自己的情绪。例如,组织妇女参加放松身心的活动,如瑜伽班、手工制作小组。在活动过程中,妇女们释放压力,增强情感支持,从而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三、教育与赋权增能。社会工作者可以为妇女提供各类知识普及教育。在法律知识方面,开展《妇女权益保障法》《反家庭暴力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讲座,让妇女清楚自己在婚姻、财产、就业等各个方面的合法权益,提高她们的维权意识。同时,组织妇女参与社会事务和社区活动,实现赋权增能。例如,鼓励妇女参与社区环境治理项目,不仅能提升妇女的组织决策能力,还能让她们在社会中发出自己的声音,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维护自身权益。
四、资源整合与社会支持网络构建。社会工作者要善于整合各种社会资源满足妇女权益保障的需求。联系企业为妇女提供就业机会和创业扶持,联合医疗机构为妇女提供免费或低成本的健康检查和医疗服务,联系教育机构为妇女提供继续教育的机会。同时,将妇女与社区组织、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志愿者团队等联结起来,形成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支持体系。
五、权益倡导与政策推动。社会工作者积极在社会上倡导性别平等,通过多种方式,传播正确的性别意识,提高社会大众对妇女权益的尊重和认识,消除社会对妇女的歧视性观念和行为。同时,通过调研、撰写报告等方式,向政府部门提供妇女权益保护方面的实证数据和政策建议。例如,为改善妇女就业环境,建议政府出台反性别歧视的就业政策,对企业的招聘、晋升、薪酬等环节进行监管;为提高妇女的教育水平,建议政府加大对女童教育的投入等。
总之,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全方位、多维度助力妇女权益保护,不断推动妇女在社会各个领域实现平等、自由和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东昌府区梁水镇镇政府,本文系2024年度聊城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妇女儿童高质量发展研究”专项课题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ZXKT2024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