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o

高职院校高质量充分就业提升策略研究

■ 张琪 林静秋

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实践路径。

以职业教育和终身教育为依托,提高就业质量、增进民生福祉,是聊城重点推进的民生工程。在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的要求下,结合当前掣肘性问题,要以促进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核心,充分发挥学校、企业、政府的主体作用,聚焦学生特点、专业特点、产业特点、地域特点,通过教学改革、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智改数转,实现“产教城一体化”建设。

一是深化高职院校教育体制改革,提高人才培养与就业岗位适应性。“为社会所需”是就业的基本逻辑。其一,高职院校要在充分调研行业发展趋势、企业用工需求的基础上,主动按照地区、行业发展需求动态调整专业,以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其二,高职院校要持续进行教学改革,重视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教育,做好职业启蒙,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观、就业观、劳动观;其三,提高教育水平、促进技能提升,建立就业培训长效机制,根据自身特点优势、学生特点特长,努力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就业能力,从而增强市场竞争力。

二是依托市域产教联合体,优化产教资源配置。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是产教融合型城市建设的第一资源,也是就业大军的重要成员。当前我国经济已经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传统的学校本位职业教育育人模式不仅很难满足企业最新岗位需求,而且影响学生就业质量。一方面,高职院校应主动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大局,通过引企进校、校企合作、“双师型”教师培养等方式与企业共建产业学院、实习就业一体化单位,发挥高职院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中各自的优势,加强在课程开发、教材编撰、教学组织等方面的深度合作,推动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全方位链接,真正实现专业即技能、毕业即就业。另一方面,发挥政府作用,整体谋划城市产业发展规划和职业教育,以地方实际发展需求为导向,把握好重点企业、新兴企业未来产业升级对人才的需求,通过出台政策、划拨经费等措施,鼓励各类企业积极参与,改善“学校热企业冷”的校企合作困境,构建聚焦人才链、优化教育链、激活创新链、服务产业链的“四链”融合发展机制。

三是健全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政策体系,优化高职院校毕业生职业发展环境。高职院校毕业生作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职业发展水平、人才保障机制等因素一直都是其选择就业城市时考虑的因素。一方面,优化青年人才特别是高职院校就业相关政策,支持企业吸纳、基层就业、自主创业、见习培训,坚持“稳岗”“扩岗”并举和“规模”“质量”并重;另一方面,增强城市就业服务保障政策保障,给予初次毕业的学生提供住房补贴、为长期就业者提供保障性住房、放宽落户要求等,妥善解决好青年人才的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配套服务,加强城市宣传,促进实现“想留、留住、留久”,真正建好青年友好型城市。

(作者单位:聊城职业技术学院,本文系2024年度聊城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文化传承发展研究”专项课题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ZXKT2024115)

2024-10-17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58590.html 1 高职院校高质量充分就业提升策略研究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