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的思政教育路径

■ 岳明蕾

随着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加速推进,新质生产力作为一种以创新为主导,融合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的新型生产模式,正在重塑全球经济与教育结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急需人才。”这一要求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指明了新方向。因此,探索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的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倡导创新驱动的教育理念,鼓励学生提升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创新型人才;同时,新质生产力要求劳动者具备持续学习和自我更新的能力,因此,还应倡导终身学习的理念,通过思想政治教育鼓励学生养成主动学习、不断提升的习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持续学习的动力,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和职业环境。

更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要高素质、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支撑,因此需要及时更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适应最新的科技发展和社会需求,避免教育与实际需求脱节。高校应引导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将科技创新、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等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纳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深入挖掘人工智能、大数据、新能源等方面的思政资源,使学生深刻理解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和重要性。

改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构建智能化、个性化、精准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打造线上线下融合的教育环境,例如开设网络思政课程、搭建智慧学习平台、运用VR/AR等沉浸式体验技术增强教育效果;推广项目式学习、案例教学等实践导向的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批判性、创造性和应对复杂问题的处理能力。

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建设校园新型思政教育阵地,如通过社交媒体、在线社区、短视频平台等媒介,传播网络思政红色主旋律,同时利用实习实训基地、创新创业孵化器等实体平台,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新质生产力的认识和理解。

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以“五育融合”为导向,构建科学、客观、公正的高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不仅评价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还要评价其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非学术能力;引入企业和社会评价机制,使教育评价更加客观和全面,更好地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和创新创业理念,鼓励他们积极适应和参与新质生产力相关产业的发展。通过强化产学研结合,与企业和研究机构合作,开展实习实训、联合培养等项目,既可以使学生在实际工作环境中学习和成长,不断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又可以加强学生对新质生产力相关行业和职业的了解,不断更新就业观念,更好地与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相匹配;探索建立跨学科的人才培养体系,促进不同学科间的融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能够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作者单位:聊城大学东昌学院,本文系2024年聊城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研究”专项课题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ZXKT2024038)

2024-10-24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58939.html 1 探索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的思政教育路径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