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造留省就业高校文化 为强省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 王强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真心爱才、悉心育才、倾心引才、精心用才,求贤若渴,不拘一格,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事业中来”。在中国劳动年龄人口逐年减少的大背景下,只有充分利用好省内高校毕业生资源,打造留省就业高校文化,才能使留才工作有温度、有保障、有作为。
要充分认识到打造留省就业高校文化的必要性、重要性。近年来,吉林省内各高校通过主题活动、指标考核、专项激励等方式,调动起了各个部门积极性。但大部分高校在推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仍缺乏文化阵地建设,工作开展仍以就业处牵头,各学院毕业班辅导员配合为主,其他方面甚至是其他年级辅导员往往置身事外,工作开展方式以传统的招聘会为主,辅以就业咨询、就业建议等软性手段。这导致高校在开展留省就业工作连贯性、协同性、文化阵地建设等方面存在诸多短板。
要探索打造留省就业高校文化的实现路径,营造留省就业文化氛围,实现文化自信正循环。构建留省就业的文化自信是增强省域内经济发展、人文环境与个人发展契合度的关键一环。高校工作者首先要有留省就业的文化自信,守住相信明天会更好的文化血脉。良好的留省就业文化是留才工作的灵魂,以文化自信所凝成的思政引领、工作创新、社会反馈,是实现留省就业高校文化主阵地的实现路径,也是实现省域内经济腾飞的深厚底蕴。坚定留省就业的文化自信,有助于明确身份认同,增强文化向心力和感召力,从而让更多省域内高校毕业生产生亲近感、归属感、责任感,让高校青年在回报家乡、建设家乡中主动挺膺担当,将小我融入省域内经济发展的大我中来。打造实现留省就业高校文化主阵地,有助于形成一股致力于建设本省经济、助力经济腾飞的磅礴力量。
讲好留省就业的故事,明确比较优势。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懂感恩知回报,是高校文化留人的重点思考方向。如今,吉林省内高校毕业生对于就业去向以收入高低为依据,而忽略了就业城市的发展潜力、居住成本、交通便捷、教育成本等因素。这与当前消费主义文化是分不开的,“舆论的阵地,我们不去占领,敌人就会去占领。”吉林省内高校应主动打造留省就业的文化主阵地,客观阐述我们与一线城市的差距同时,更着重挖掘本土特色。充分挖掘省域内对于人才定居发展的诸多潜力和优势。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将本省的优势内化于心,做到自信引领他信,才能将留省就业的文化自信外化于行。
多措并举构建留省就业文化的长效机制。以学校党委为核心,将留省就业工作提升高度,破除以往老旧思路,以高屋建瓴的姿态,统筹各部门工作,打破各部门间壁垒,使协同工作制度化常态化,形成群策群力。一是思想引领。思政课教师、辅导员、专业课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将留省就业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讲好本省故事,用好身边例子,让学生近距离地感受本省的变化,产生情感共鸣,拥有对于本省经济民生发展的信心。高校就业工作不拘泥于毕业季,打造全链条、全员的留省就业文化自信输出,推进“大思政课”建设。二是实践感受。省内高校要重视社会实践的组织,对于社会采风类调研实践,给予经费师资等资源支持,在项目选树上倾向于与本省生产生活相关、与国内一二线城市具有比较优势的课题,让高校学生在接触本省人文民生的过程中,对省域内的社会民生有一个真实的认识,通过正向引导实现双向奔赴;对于技能培养类的工作实践,要拓宽优秀单位的实践渠道,通过与省内有人才需求、增长潜力的企业搭建校企联合培养平台,根据本省的经济发展现状,进行订单型的人才培养,扩大高校学生在省内就业的比较优势。三是政策详解。省内高校要加强对于留省就业优惠政策的宣导,充分调动好各年级辅导员,不再拘泥于毕业年级学生,同时做好政策解析与典型案例分享,手把手地教给学生,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做到在校学生人人皆知、人人皆能,充分发挥本省既有政策的实效。
(作者单位:吉林财经大学团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