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运河临清段古民居建筑 数字化应用策略与展望
■ 李敏
临清是大运河北段具有代表性的县级城市之一,是大运河文化的重要承载地。因运河而兴盛的商业文明造就了古城临清特色鲜明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多元融合的运河文化,临清中洲古城区的民居正是运河文化的宝贵遗产和重要载体。建筑遗产是脆弱、不可再生和永生的文化资源,积极探索大运河临清段古民居的数字化应用,不仅可以有效地保护记录这些历史遗存和记忆,实现运河文化遗产的可持续保护与传承,还可以借助数字技术让科技助力城市文化内涵的创新展示和深入体验,为临清文旅融合赋能区域高质量发展开辟新的路径。
物理层面的数字重现是数字化应用的基础。对临清古民居进行精细化建模是对建筑遗产的忠实再现,也是数字化应用的前提。利用三维激光扫描、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ArcGIS与3DMAX一体化建模技术、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等对现存古民居进行数据采集和精细建模,精确地收集和再现院落布局进制、民居房屋形态尺寸、房屋细部构造及纹饰色彩等;对于破损严重或已消失的院落建筑,可通过对历史资料影像的分析进行数字模型重建和3D打印,把平面化的资料转化成为立体化的模型,创新性地展现和传播。数字重现将静态的、现实的、逐渐消失的民居遗产重塑成为动态的、虚拟的、可再生的文化资源,促进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播。
管理层面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是数字化应用的深化。在前期的数字重现的基础上建立数字资产管理平台,实现“一院一档”。通过定期数据采集和物联传感,实时获取古民居的空间数据和环境信息,对临清古民居建筑进行监测预警和保存状态评估,实现数字化动态管理。数字资源管理平台还将辅助古民居遗产的修复,数字资源平台将当下数据和历史数据进行对比,为修缮工作提供精准依据和借鉴。
价值层面的文化传播是数字化应用的升级。临清古民居的数字化建设不仅是对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更是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的信息整合与传播,实现运河文化遗产活化利用和可持续发展。通过网络媒体、线上程序交互体验、虚拟现实、沉浸式体验等媒介和技术的应用,拓展临清古民居建筑遗产和运河文化的传播范围及受众群体,激发数字赋能文旅场景和业态的动力。“智旅云游”模式使临清大运河特色地域文化的宣传推广突破时空限制,不断增强社会公众对临清地方文化的感知层次和文化认知,实现数字化赋能临清城市文化创造性传承、表达与推广,加快临清文旅转型升级,叫响临清特色文化品牌。
(作者单位:聊城职业技术学院,本文系聊城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两河文化”研究专项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ZXKT2024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