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昌木版年画在职业学校的传承实践
■ 杨延虎
东昌木版年画作为鲁西北重要的民间美术形式,其雕版与印刷技艺蕴含丰富的民俗文化,是不可多得的美育资源。聊城幼儿师范学校是山东省优秀传统文化示范校,木版年画是学校较早引进的特色课程之一,并在实践探索中形成“五个一”传承模式,即一个非遗项目、一个工作团队、一个特色课程、一件作品、一个宣传平台,走出了一条“职教+非遗”“专业与美育融合”的发展新路。
一个和专业密切结合的非遗项目。以木版年画技艺传习为切入点、以非遗融入专业为突破点,依托学前教育、艺术设计等专业背景,将非遗传承融入专业内涵建设,将非遗教学融合到美术、设计等学科教学和课题研究,将非遗项目纳入职业教育展示活动,推动非遗传承与专业育人、文化育人有机结合,互促共生。
一个合作奋进的传承创新团队。非遗传承,关键在人。在山东省特级教师张克顺的带领下,依托省职业教育名师工作室,组成45人的非遗传承团队。张克顺和版画项目负责人一起亲力亲为,刻版印刷、示范授课、展演解说。学校先后聘请栾喜魁、徐秀贞等国家级、省级非遗传承人到校任教,同时,通过木版年画工作坊团队传帮带、师徒结对等形式培养在校非遗传承人,开展非遗技术比拼展演活动,培养了一大批既有实操工艺技术,又有文化创新理念的非遗保护和传承专业化人才。
一个出色的特色课程。将非遗文化教育合理融入专业课教学,变“死”课程为“活”课程。其一,开设木版年画非遗通识课程。满足艺术设计、视觉传达等专业的选修需求,在课堂教学中厚植非遗文化。其二,探索非遗传承与职业教育建设深度融合新模式。将非遗技艺传承、非遗知识等内容“嵌入”专业课程的授课,并编写非遗技能传承校本教材,打造精品课程。其三,建设学生艺术实践工作坊、木版年画工坊。学生在此“学非遗,用非遗,秀非遗”,学习雕刻制版与印刷技艺,参与文创产品设计大赛与文化旅游节展演。其四,加强数字资源建设。建设视频公开课、资源共享课等在线课程和教学资源库,搭建非遗文化终身学习在线平台。
一件有影响力的作品。在职业学校传承非遗,让非遗“活下去”并且“火起来”,就需要让非遗实现“自我造血”,由教师、传承人、工作坊学生共同合作,将非遗及其文化资源价值转化为具有高价值的流通商品,以非遗商品化、市场化促进非遗活态传承,实现非遗传承与教育教学产业化“双赢”。每位工作坊的同学需在工坊学习期间独立创作一件作品,能人人有作品,争取件件是精品,件件是畅销商品。
一个有用的宣传平台。打造集创作、展示、传承、交流于一体的展陈宣传平台。非遗展陈是学校对外展示、宣传非遗教育教学成果的重要手段。通过场景还原、模拟再现等激发参观者了解、学习木版年画的兴趣。另外,打造网络展陈平台,通过抖音号、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促进传播,这越来越成为非遗传播的重要途径。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和非遗人才培养的目标有诸多契合点,都是培养有一定实践能力、有深厚文化素养、专业技艺精湛的从业者。职业院校可以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非遗传承活动,通过生动展现非遗文化,助推校园文化多样化,提升职业院校校园文化水平和育人能力。
(作者单位:聊城幼儿师范学校,本文系聊城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两河文化”研究专项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ZXKT2024316)